正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春分
二十四節氣形成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周朝和春秋時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清明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到了漢朝《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39年劉安等集體著作)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與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一樣,這說明二十四節氣在秦漢之間便完備了。距今大概二千一百多年。
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中國農歷紀年則是人類得以更好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科學巨篇,尤其是二十四節氣紀年,它作為古老的計時歷法,更蘊含著地球歷史和人類起源的密碼。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測量工具
測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