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這一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不平凡的一年,沒有之一。一個偉大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帝王。
兵馬俑
嬴政統一了六國,稱始皇帝,華夏大地第一次實現大一統。而此時嬴政面對的是并不是一味的欣喜,如此廣袤的土地生活著不同的人群,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如何有效的統治管理才是身為秦國國君嬴政的頭等大事。丞相王綰建議采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將君王子嗣和有功的臣屬分封到各地成為諸侯。廷尉李斯建議采用秦國本土實行的郡縣制,選拔任用有能力的人做地方長官。嬴政認同的李斯的建議,決定在秦國統一的其他土地采用郡縣制管理,取消以往的分封制。從此華夏從“王國”時代邁向了“帝國”時代。但是這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答案是不能。巨大的變革起源于法度,如何撫民心、立新政,嬴政給出了在那個時代看來近乎瘋狂的改革。
土地改革
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看來是所有新的朝代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法令規定在秦國的疆域內,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塊土地用于耕種,并且國家會給予最大限度的保護。這樣就保證了作為農民的生產的積極性,國家也將獲得更多的糧食物資。面對這樣的誘惑,人們紛紛舉家遷往秦國。據《商君書》記載,當時有上百萬的人前往秦國定居。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指標,也是承載國家運行的重要動力。但同樣問題又一次擺在的嬴政的面前,如此浩大的疆域,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怎么樣才能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那?如果不能安撫住這些人,那么到來的不是強盛,而是災難。
度量衡
行政區劃-縣制
現在的人們出門在外稱呼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為“同鄉”,這個詞就是來自秦始皇的改革。秦國統一六國后,全境共建縣三十一個,縣令全部由親王派任,直屬中央。縣制的普遍推行是為了把全國政權、兵權集中到中央,以便于鞏固統治,發展小農經濟。這一點是非常有開創性的,之后的地方官員如縣令、長丞都是不能繼承的,都是根據個人的能力由朝廷指派的。這也是中國之后的幾千年的郡縣制的基礎。而郡縣制的設立,是中國先秦時代最為徹底的一次體制變革,中央集權制度從此出現了雛形。
三十一郡
權利系統-三公九卿
面對這么龐大的秦國,像之前諸侯國一樣的管理是不行的,有效的管理要從權利的劃分入手。秦國開創三公九卿制度,分丞相(百官之首,負責政府全部工作)、太尉(軍事最高長官,負責全部軍事事務)、御史大夫(副丞相級別,負責監察)。舉一個不算恰當的例子,相當于現在的總理、軍委主席、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而九卿是指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別官員,并不一定是九個人,指代的是政府官職的完善。簡列一下有哪些官職: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吏、少府。這個制度影響了后世一千多年,直至隋朝創建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
依法治國-秦法
法家思想在秦朝時是被廣泛推崇的,在統一戰爭中,新征服的土地就是由懂秦法的官兵直接轉換成當地官吏。統一六國后,秦國培訓了大批的懂秦法的官員到各地郡縣上任,他們不但要管理民眾,還要普及秦法,推廣帝王的治國之道,進而控制人們的思想。秦法是一部非常細致的法律,包括臣民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甚至對于農民什么時間開始耕種,種什么,犁地要犁多深等等都進行了規范,可以說是事無巨細。
制度統一
在統一六國之前,華夏大地上遍布著眾多的諸侯國。根據史料查詢各個諸侯國的文字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字,國家的政令怎么傳達。如果中央的決策其他郡縣看不懂,怎么實現統治。公元前221年,李斯上書秦始皇,提議禁用其他諸侯國沿用留下的古文字,統一以秦國的小篆為統一書體。秦始皇欣然同意,全國推廣。伴隨著文字的規范統一,嬴政隨即開始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和車軌尺寸。以秦國現有的為基礎,推廣至秦國所有的疆域。
先秦文字
文化重塑
秦國發跡于西部,對于東方六國來說屬于蠻夷之地,長期受到鄙夷。戰國末期,東方六國已經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齊魯文化,受北方游牧民族影響粗狂豪邁的燕趙文化,以及南方崇尚巫術鬼怪的楚文化。而秦國自商鞅的到來,利用法家思想富國強兵,成為不可小覷的大國。秦國自下而上推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致使秦國尚武卻無學。
嬴政是一個特別務實的皇帝,他知道文化才是能夠直抵內心的利劍,之后嬴政以謙卑的心態接納了六國的文化,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適用于秦帝國的“秦文化”,同時還創建了一套名為“博士”的制度。這個“博士”和現在的博士是不同的,“博士”制度招納各國博學賢能之人,不只是研究學術,還要上朝議政,為國家的發展進言獻策。同時也是利用各地名仕來影響一方民眾,逐漸接受秦帝國的統治。
嬴政想要統治好這個偌大的帝國,他做出了很多新的舉措,對于人民的生計也以法律的形式給出了指導。但廢除了分封制,土地分配給個人,中央任命官吏,這些都觸動了龐大的貴族群體的既得利益,這些人是不會輕易接受秦始皇制定的約束,帝國每一天都在崩潰的邊緣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