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小青
一直想寫寫馮小青,卻苦于沒有能與她相配的心境。終于等到,秋天來了,人也慢慢靜下來。又可以享受著午后的陽光,而不會覺得燥熱,也可以慢慢地講一講馮小青和那些年的少女夢。
十二歲讀《紅樓夢》,就愛上了林黛玉,喜歡她純粹透明的心靈。十八歲看《牡丹亭》,又迷上了杜麗娘,愛慕她生生死死的癡心。多年以后,遇到了馮小青和她的詩,才恍然明白,原來這世上真正有過這樣一個詩意的女子,她是麗娘的“再世”,又是黛玉的“前生”。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也許是中國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她對馮小青的一生影響重大。
杜麗娘身為相府千金,一舉一動都要嚴格符合淑女的規范,就是在衣裙上繡了一對花,一雙鳥,也要被父母訓斥。可是這些都掩蓋不了她對美好的追求。
十六歲這年,春日融融,杜麗娘偷偷走出閨房,私自游園。“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美景喚醒了她的青春。游園回來,在房中午睡,夢中與一名年少書生柳夢梅相愛。柳夢梅那一句“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讓麗娘為之心魂蕩漾。
醒后,杜麗娘竟深深愛上了夢中的那位書生。她重返花園,卻只見物是人非。“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 終日尋夢不得,杜麗娘相思成疾,郁郁而終。
同時,嶺南書生柳夢梅也做了一夢,醒后他追隨著夢中的蹤跡,不遠千里來到了臨川的杜府花園。梅花樹下,牡丹亭邊,一切都似曾相識。偶然間,他拾到了杜麗娘生前的自畫像,從此柳夢梅每天對著畫像呼喚麗娘。終于,他們的真情感動了閻羅判官,使得杜麗娘還魂復生。經過一番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
馮小青是《牡丹亭》的癡心粉絲。她也經常在閨中捧讀此書,讀到凄婉處,常常淚濕鮫綃。“我只道感春興怨,只一小青。豈知癡情綺債,先有一個麗娘。”與杜麗娘相似,她也是正當青春妙齡,就含恨死去,在她的遺稿中發現有一首這樣的絕句:
怨題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從這首小詩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女子,在冷雨敲窗的深夜,百無聊賴之中,挑燈捧讀《牡丹亭》,以淚洗面,傷心沉醉的模樣。她一定是從杜麗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心跡:《驚夢》的癡情纏綿,《尋夢》的愛而不得,《拾畫叫畫》的相知和感動……哪一出不讓她肝腸寸斷?或許有那么一個瞬間,她也恍惚以為戲文中的杜麗娘就是自己的前世吧。
馮小青究竟為什么對《牡丹亭》一書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聯系她的身世,就不難明白。
馮小青,本名馮玄玄,字小青,明萬歷年間南直隸揚州人。祖上曾隨朱元璋東征西戰打下江山。父親任廣陵太守,母親是一位女塾師。馮小青從小飽讀詩書,天資聰慧,能詩善畫,妙解音律。可嘆命運難測,在靖難之變中,因為她父親堅決維護建文帝,在燕王朱棣繼位后,馮家全家獲罪入獄,株連全族。
馮小青因為年幼,幸免一死,但她已不是世家千金。后來,在一次元宵燈會上,遇到杭州富豪公子馮生,二人共猜詩謎,心意相通,一見鐘情。不久,小青被納為妾室。
本以為風雨中遇到知心人,可以終身托付,誰料想婚后又受到善妒的大婦的百般凌辱和折磨。迫于嫡庶之分,小青不敢反抗,只寄希望于馮生能保護自己。可悲慘的是,馮生自己也攝于正妻的壓力,別說保護小青,到了后來竟是連見小青一面也極難了。小青被逼遷居孤山別業,與心上人分處兩地,難得一見。在孤獨憂悶之中,她愁眉不展,度日如年。
一日春光明媚,小青來到西湖邊,一時有感,默占一絕云: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并蒂蓮。
游到林和靖故址,看見眼前疏林夕照,黯然淚下,幽怨滿懷,又占一絕云: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
嶺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從此,小青把滿懷憂憤之情每每寄托在詩詞之中。詩詞最終成全了她,但也加深了她的憂郁憤懣之情。她或者對花對月自言自語,或者臨池自照顧影自憐。最終凄怨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臨終之前,她將自己的畫像和詩集托人帶給馮生,可惜不幸也被大婦一把火燒毀。
馮小青一生酷愛《牡丹亭》,她的人生也確如《牡丹亭·題詞》所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為情而死,自然是事實,那么為情而復生,是否只能是傳奇故事呢?
在一百年后,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是不是確實有意讓這樣的一個傳奇女子馮小青,作為女主角林黛玉在小說中復活,我們不得而知,可是卻有太多的線索把這兩位癡情女兒聯系起來。喜愛她們的讀者,也許都愿意相信,馮小青正恰似林黛玉的“前生”。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有這樣的描寫: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之后,走過梨香院,聽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那《牡丹亭》艷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使黛玉“感慨纏綿”,“不覺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站立不住”,“心痛神癡,眼中落淚”。想這情景,與當年十七歲的馮小青何其相似?
此外,二人相似之處還有很多。
名字和家世
曹雪芹給筆下的人物取名,都是含有深意的,何況林黛玉這樣重要的主角。“黛”的意思是青黑色;而馮小青,名玄玄,字小青,也同樣是青色黑色。“玄”的本意就是黑色。
馮小青出身是世家千金,父親是廣陵太守,后來遇難落魄;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任兩淮巡鹽御史,母親原是賈府的小姐,后來父母相繼離世。更“巧合”的是,二人從小長大的地方都是揚州。
幼年奇遇
馮小青十歲那年,來了一個化緣的尼姑,見小青聰慧,非常喜愛,有心想要考考她,于是誦讀了一篇《心經》,小青聽過一遍,便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尼姑聽后并沒有贊許,反而擔憂,對她母親說道:”這孩子早慧福薄,讓她作我的弟子吧。“不過小青的母親并沒有應允。
林黛玉自落生就有“不足之癥”,嬌嬌弱弱,從會吃飯起就吃藥,但是仍不見好。在她小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化緣的和尚,也勸她父母舍她出家,她父母不以為然。和尚搖頭嘆息,留下一句話:要想平安,除非一生不流眼淚,不見外人。
寄人籬下
二人幼年境況相同。馮小青是因為全家遭難,寄住在友人家中;林黛玉是因為父母相繼離世,被接到了外祖母家。都是不得不寄人籬下的孤女
更為相似的是,馮小青寄住在朋友家,與馮家公子馮生一見鐘情;林黛玉寄住在賈府,與賈府的少爺賈寶玉相知相愛。
悲劇性格
馮小青雖然孤芳自賞,但是難免性格軟弱,從小家庭遭遇不幸,便常常哀嘆傷懷。嫁給馮生之后,慘遭悍婦折磨,更是每天自怨自艾,最終憂郁成疾。
林黛玉的性格同樣柔弱,一是從小抱病,有“不足之癥”。二是后來遇到了寶玉,“不是冤家不聚頭”,更是每日里凄凄哀哀,動不動就悲傷哭泣。
其實,“還淚”的因緣,又何止黛玉一人而已!
才高命短
兩位都是才華出眾,精通詩律。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才是公認最高的,大觀園詩社當比賽中,她就多次奪魁。馮小青也是公認的才女,詩詞無數,后人將其詩詞編著成《馮小青詞選》。
除此之外,不知是否有意而為,《紅樓夢》中林黛玉有一句詩,與馮小青詩極為相似。第八十九回中有一段文字:
那黛玉對著鏡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淚珠兒斷斷連連早已濕透了羅帕。正是”瘦影正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而馮小青詩有:
新妝竟與畫圖爭,知在昭陽第幾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僅差一字,當不是巧合?
二人如此高才,卻又短命。馮小青離世時只有十八歲,林黛玉魂歸離恨天,最多也不過十六歲。
也許才高早慧,真的未必是一件幸事。
本文由卓米詩詞匯簽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卓米詩詞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