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是劉春霖,右為朱汝珍
劉春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于河北省肅寧縣北石寶村,家里世代農民,窮苦出身。朱汝珍,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廣東清遠人,官二代,但父親早逝,也窮。二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卻因為一次科舉考試有了很多的故事。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科舉考試,劉春霖中了狀元,朱汝珍中了榜眼。可是第二年清政府便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建立了民國。劉春霖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從隋朝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多個朝代近1300年科舉考試的最后一名狀元,朱汝珍也成了最后一位榜眼。
兩人的扇面書法
這二位狀元和榜眼當時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次科舉考試完成后,主考官先批閱后選了十份試卷,排好名次,呈送給慈禧太后簽字。慈禧太后首先看的當然是被主考官推薦為第一名的試卷,文章寫的相當好,但卻是用粗筆楷書寫的,女人一般都喜歡優雅清新細筆小楷,慈禧也不例外,于是便有點點不滿意。再看到朱汝珍的名字就從不滿變成了不高興。朱字和珍字都是她不愿意看到的。朱讓她聯想到了滅元朝的朱元璋,還和"誅"同音,珍字也讓她想起被自己害死的珍妃。再往下一看朱汝珍竟然是廣東清遠人,情緒直接從不高興變成了討厭。慈禧最不喜歡的就是廣東人,那里出了跟清政府做對的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一幫人,她認為廣東就是出叛逆的地方。直接把朱汝珍的試卷丟下了朱汝珍的試卷拿起了第二名的試卷。慈禧一看到劉春霖這個名字,就非常的喜歡,雨霖不就如同久旱逢甘露,當年又是大旱之年,恰恰又是清政府焦頭爛額之際,劉春霖的出現讓慈禧認為他能給朝庭帶來好運。河北又在北京邊上,是親近的人,狀元非他莫屬了,于是大筆一揮,劉春霖便成了狀元,朱汝珍便成了榜眼。看來名字對一個人是多么重要啊!說個笑話,比如你買了二個同樣的瓷壺,一個叫酒壺,一個叫尿壺,從此它們的命運就完全不一樣了。
兩人的行書
劉春霖和朱汝珍還是校友,他們分別在1905年和1906年被清政府送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劉春霖1907年畢業,朱汝珍1908年畢業。
劉春霖的狀元卷部分,右邊是朱汝珍的作品
劉春霖當過資政院議員、總統府內史(秘書長)、教育廳廳長,主持過孔子大成節典禮,1928年辭職后住在北平專研書畫。劉春霖窮苦出身,也深知百姓不易,常發起和參與捐資活動救助災民,最有名的是組織河北移民協會,救助因黃河泛濫受災的民眾。他還曾捐資編纂過《肅寧縣志》,可惜戰亂遺失。
朱汝珍學的是法律,主持清政府當時的商業法制定工作,并做了大量了商業調查工作。到清政府滅亡前他曾官至正一品。1924年移居香港,曾任清遠公會會長、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民國年間他還多次號召香港商界救助清遠受災百姓,并組建了清遠縣立中學。他還主導編寫了《清遠縣志》和《陽山縣志》。清遠人民為了記念他修建了朱汝珍公園,園中立有他的巨銅像。
抗戰期間,劉春霖曾被日本侵略者拉攏當北平市市長,遭到他的拒絕,后將他珍藏書畫珍寶等物品搶劫一空。沒等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1944年劉春霖與世長辭。朱汝珍在抗戰時期,香港淪陷后也多次參與抗日義捐、義演活動,為抗戰出力。他也沒有看到勝利的那一天,1942于北京病逝。
兩人同朝同代,都是活了72歲,都是近代的書法大家。劉春霖精通小楷,當時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的講法。劉春霖留下的書法作品比較多,當時出版過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蘭亭序》、《靈飛經》等等,以隸書、行書、楷書見長。朱汝珍善長行書、楷書,師承大家,有晉唐之風,但自成一體,常重金代書,所以傳世作品多流散于民間。
當時著名的“四屏”,由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張啟后書寫
最后的狀元和榜眼#清朝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