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御容
瓷器鑒定真知堂:
玩瓷器的都知道宋代五大名窯有汝窯六十七件半,哥窯不到三百件一類的說法。又知道元青花,宣青成彩,元青花不過三百件等等。
別噴,這種說法只是專家的說法,民間到底有多少真品不好說。但也絕不是某些民藏說的汝窯車載,元青花數以萬計。只能說這些都比較稀罕,絕非輕易得見。
但其實真正珍貴稀少的物種,這是今天說的這類明代寶石紅釉瓷器。
永樂外釉里紅內紅釉碗
那么這類寶石紅釉瓷器文物到底有多稀罕呢?我列個數據你就清楚了。
故宮博物院一共收藏了三件元代紅釉瓷,首博也有一件。永樂紅釉瓷兩件,一件帶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暗款。宣德紅釉瓷文物的數量沒有公布,應該僅有十余件,其中一件紅釉菱花式洗為孤品,一件僧帽壺則和臺北故宮隔海相望。成化官窯紅釉瓷文物,故宮僅收藏一件盤,弘治官窯未見完整器,正德紅釉文物也非常少,僅見盤碗,未公布數量,底部多有四字青花楷書款。嘉靖紅釉文物一件帶款器都沒有,僅藏有一件紅釉筆架,根據胎釉特征定為嘉靖器。
同上
看明白了嗎?凡是明代紅釉瓷,除了兩岸故宮博物院以外,完整器文物公私幾無收藏,這也是為什么國際拍賣市場上根本沒有出現過明代紅釉瓷器拍賣品的根本原因。
所以,所謂千窯一寶寶石紅,絕非浪得虛名。十窯九不成也不是假話。
據說到了明代嘉靖時期,皇帝想要燒制紅釉瓷器,結果屢燒不成,皇帝震怒。但這事不是皇帝發怒就行的,結果勞民傷財大費周章也沒燒成。無奈之下,《大明會典》中寫到:“嘉靖二年,命景德鎮燒造瓷器,內鮮紅改成深礬紅”。
嘉靖礬紅釉黃綠彩
現代科技非常發達,但是要燒制高溫紅釉,還是以銅紅原料為釉最為理想。那么,古代的銅紅釉為何這么難以燒制成功呢?
鮮紅釉之所以名貴,是由其燒制工藝決定的。它以微量的氧化銅為著色劑入釉,經高溫1250-1280度左右還原氣氛一次性燒成。窯爐氣氛稍微控制不住, 溫度稍高或稍低,氧化銅含量稍多一點或者少一點,就燒不出大紅色來。這在古代沒有高科技窯爐和不懂原理的情況下,自然是極為困難之事。
永樂紅釉蓋盒殘器
我們常見到元末明初的釉里紅瓷器,經常有發黑,發綠,燒飛無色,發灰等弊病集中于一器,幾乎看不到非常鮮艷的鮮紅色。原因何在呢?窯爐氣氛中氧化氣氛稍微強就發綠,溫度稍高于1300度就燒飛成無色,溫度低于1250度就發灰發黑。同時銅紅彩的配方濃度稍高就發黑,稍低就發灰。銅紅料研磨不細,那就根本燒不出紅色來。
洪武釉里紅軍持
現代的銅紅釉配方已經公開了。其中一種配方中,氧化銅含量為0.92%,氧化鈣為9.3%,氧化鉀8.17%,氧化鉛4.15%,氧化鐵1.4%,氧化鎂1.75%,其余的就是常規氧化鋁和氧化硅了。
和釉里紅顏料相比,銅紅釉中氧化銅的含量非常少,再加上少量的氧化鈣和大量的氧化鉀(一般石灰釉氧化鈣含量極高,氧化鉀極少),所以這種釉屬于典型的石灰堿釉配方。配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都比銅高,這樣的配比自然界應該是不存在純天然礦物的。
永樂紅釉碗殘器
一九五四年。景德鎮曾經和德國進行技術合作,總結出一種較好的祭紅釉配方。配方中除了景德鎮高溫色釉常用的原料陳灣、三寶蓬、釉果、釉灰、寒水石、銅花、玻璃、晶料等外,還使用了景德鎮沒用過的的陀星石、海浮石、云母石、珊瑚、瑪瑙等原料。海浮石、云母石,珊瑚都是富含石灰質的原料,瑪瑙是含氧化硅這98%以上的石英,陀星石是一種含氧化鉛達60%左右的鉛礦石。這些原料的使用使得銅紅釉更為鮮艷。
元紅釉俑
但這種配比方式,絕非明代景德鎮銅紅釉的配方。傳說中,永宣時期有一種“鮮紅土”用來配釉,又說“永樂宣德燒造,以西紅寶石末入釉,凸起寶光”。考慮到鄭和下西洋帶回來不少東南亞產的寶石,再考慮到宣德之后叫停下西洋,停頓幾十年后成化幾無鮮紅器,則這種鮮紅土極有可能是存在過的。同時也確實存在用西紅寶石(非紅寶石)入釉燒成銅紅釉的可能性。所以后來嘉靖以后再也燒不出這種寶石紅也就極為正常了。
宣德紅釉菱花洗
寶石紅釉由于釉非常粘稠,又是在生胚上掛釉,再加上古代瓷窯比較簡陋,密封性能不佳,溫度很難上升到1250度以上。以前古代燒窯要二十多個小時之后才能燒到1250度以上,再往上升溫人是一步也不能離開,一把火不夠一窯瓷器就報廢絕非虛談。一個窯里最好的窯位也僅有20%屬于高溫窯位。所以,一窯瓷器,配方全對的情況下,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藝人,也僅僅能夠得到10%左右的合格品。后世配方失傳,到了嘉靖之后,銅紅釉就成了絕響。寶石紅的珍貴,可想而知。
元代釉里紅開光罐
所以,看懂明代銅紅釉生產的秘密,才能鑒別文物的真偽。
收藏家多有秘訣,秘不示人。其實,真正的大行,了解瓷器的呈色原理,成分配比,才能清楚的知道何為橘皮棕眼,何為深入胎骨的鐵銹斑和錫光。。。。真正要學會鑒定瓷器,絕非三言兩語,而是要精通窯址,從窯址發掘報告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為精通時代特征,其三為精通燒瓷原理。把這三方面全部搞通搞透了,你就能寫出某某窯某某年代產品如何鑒定的論文來,當然看新老辨真偽就不在話下了。
元代紅釉高足杯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