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網絡語“我有故事,你有酒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過往的經歷。稍有閱歷的人都不會隨意去批判別人,因為你不知道他走過的路,無法感同身受。有位古代詞人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一生留下600多首詞,題材廣泛到風、花、雪、月、兒、女、情、家、國、天下等無不涉及,詞風豪放為主又不失婉約。他把一生想要對世人訴說的故事都寫進了詞里,讓后人去品味。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就是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是世人最廣為所知的一首,你幾乎每天都在使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名字即取自這句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這首詞全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它寫于詞人辛棄疾南下投奔南宋時候,那時北方的金兵壓境,但是南宋的皇帝在臨安(今浙江杭州)這個繁華都市紙醉金迷,無意收復失地,而辛棄疾這個文人武將卻渴望征戰沙場收復失地,一腔熱血滿懷豪情。這里要從他的少年經歷說起。
辛棄疾(1140年-1207年),號稼軒,山東濟南人,是南宋著名的將領和詞人,和蘇軾并稱“蘇辛”。他出生在金國,祖父在金國任職,但是先輩和金國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此他祖父希望抗金歸宋。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從小文武并重且希望能建功立業,他的鋒芒很快就在一次起義中顯露出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統治者完顏亮帶兵南下,辛棄疾那時才21歲,集結了2000多人,果斷加入了抗擊金兵的一個起義軍。這支當時最聲勢浩大的起義軍的將領是耿京,辛棄疾被委任一文官掌管帥印,起初沒有被將領所看重。但是后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耿京對他刮目相看、關注有加。
當時和辛棄疾一起投奔義軍的有個和尚叫義端,雖說名字帶個義字,此和尚卻是個不忠不義之人,他不但無視佛門戒律,貪酒好色還背信棄義偷走了辛棄疾保管的帥印,帥印可是軍權的象征,被偷走了可是重大失職。雖然錯不全在辛棄疾,但是他立刻立下軍令狀,誓死追回。翻身上馬連夜去追義端,他料定義端拿了帥印要投奔金國,果不其然,在去金營的路上截下了義端。當時義端和跪下求饒,但是辛棄疾果斷處置了他并且拿回了帥印。這件事讓耿京見識了辛棄疾的果敢,對他委以重任。事實證明耿京沒有看錯人,很快發生一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更為展現了辛棄疾藝高更為藝高人膽大的一面。
說起意料之外的事,發生在1162年,辛棄疾正在南方聯絡南宋朝廷,當時耿京在北方被手下張安國背叛殺死。殺死義軍將領的張安國很快在金國任要職,當時沒人敢為耿京報仇,背叛的士兵跟隨了張安國,沒有背叛的士兵則四散躲藏。返回北方聽聞消息的辛棄疾召集了50人,殺入敵營活捉了張安國押解回南宋臨安受審為耿京報仇雪恨,此等勇氣非常人能比。但是如此忠義兩全的他卻沒有得到南宗當權者的賞識重用,為何?
義軍潰散后,辛棄疾回到南宋任職,宋高宗授予他江陰簽判一職。這是辛棄疾初入南宋仕途,他很想有所作為,抗金歸宋,收復失地。但是因為他是“歸正人”,這是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朝廷的人的蔑稱,所以沒有真正得到重用,一直被調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整頓治安,歷史記載他被調任多達37次。這讓辛棄疾甚是郁悶,明明一腔熱血憂國為民卻沒有得到當權者的信任。于是壯志難酬的他只好結交一些文人豪客寫些詩詞歌賦,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從他的作品了解到他的生平,接著要說到他的文人朋友圈了。
雖然說當時南宋的統治者偏安一隅,不主張抗擊金兵,但是當時的臨安卻是文化繁榮之地,當時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陸九齡、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兩派在呂祖謙的邀請下相聚鵝湖市,兩派展開了激烈的哲學辯論,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到了1188年,陳亮前來江西拜訪辛棄疾,志趣相投的兩人在鵝湖相聚暢談人生,詩詞唱和。后人稱為二次“鵝湖之會”。可見辛棄疾不僅在仕途上有所追求,在文學藝術上也有所造詣。南歸后的辛棄疾沒有機會奔赴疆場,只好將滿腔豪情都寫進了詩詞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鵝湖之會后,辛棄疾被罷官。他只好回到上饒,暫時歸隱田園,這期間他建起了瓢泉莊園,過起了田園生活。閑云野鶴的田園生活給了他開生面的生活體驗他,他的詞風內容都轉變到了村居生活,這時候他寫過很多內容山水田園、自然風景的詞。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都被他寫寫進了詩詞里,所以他的文學成就不低。在詞方面,有很多表達了愛國思想的詞,這些詞風豪情滿懷,慷慨激昂。一生追求戰戰沙場的辛棄疾萬萬沒想到機會到來的時候他已經是風燭殘年了,1207年,朝廷起用他,接到詔令的辛棄疾已經68歲了,重病在臥,只好請辭,同年9月,病逝。
回顧辛棄疾的一生,故事都寫進了詞里。我們后人在讀這些詞的時候,仿佛穿越回那個朝代,跟隨詩人從少年征戰沙場到中年歸隱田園,到晚年諸多感慨的歷程。從中讀到詞人這壯志豪情又不缺溫情的生平經歷,雖然我與你素未謀面,卻從你的詞里感受了你的一生,了解這些歷史往事更能體會他的作品思想情感。你是否會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詞人的別樣的情懷?
作者:青樓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