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寺是國內少有的一座向俗眾免費的寺廟,不過,寺中的香火并不旺盛,正在大興土木,整體布局已初見規模。寺廟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原來的歷史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位于洪山山麓的寶塔,才是歷史的遺存,雄立在洪山之巔,為江城武漢平添了幾多靈氣。
寶通寺最早建于南朝劉宋時期(420—499年),經過唐、宋歷朝擴建,逐漸成為武昌地區的著名寺廟,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式更名為寶通禪寺,一直沿襲至今。1935年11月24日,已故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國葬禮曾在寶通寺內舉行了超度儀式。
洪山寶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動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歷時十一年建成。塔為七級八方,磚石疊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寬十一丈二尺,頂高一丈三尺。
洪山寶塔原建時每層外圍均有木質飛檐和護欄,塔下周圍為磚木結構的圍廊,每層八角墜以風鈴。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年)才完工,為了長久保留,將原木質飛檐改為石據,易木欄為鐵欄,塔下圍廊改為八方石階。塔頂照原樣增高五尺,且用文筆峰式鑄銅一萬三千斤結頂,以求永固。
雄踞洪山之巔的寶通寺塔
塔身造型秀美,帶有南方佛塔的外部形制
遠眺寶塔
仰觀寶塔,石矩林立
石矩上的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