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步輦圖》、《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唐宮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百駿圖》被稱為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不過,這其中有一幅是外國人所畫,這就是《百駿圖》。現存郎世寧《百駿圖》有兩幅,一幅是絹本,一幅是紙本,但是很可惜兩幅都不在大陸,絹本《百駿圖》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百駿圖》的作者是意大利人郎世寧。郎世寧是清代著名畫家,出生于意大利米蘭,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制圣像。由于對中國文化極為向往,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世寧作為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并獲得康熙皇帝召見。康熙帝對西方藝術與科學很感興趣,因此對郎世寧甚為禮遇和尊重,并聘任郎世寧為宮廷畫師。郎世寧還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他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融中西技法于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
郎世寧畫像
雍正二年(1724),郎世寧開始《百駿圖》的創作,逾時4年至雍正六年(1728)方告竣工。《百駿圖》是一幅長卷畫,絹本設色,橫776.2厘米、縱94.5厘米,共繪有100匹駿馬。郎世寧充分展現了歐洲明暗畫法的特色結合中國傳統手法的勾線和皴染,馬匹的立體感十分強,用筆細膩,姿勢各異,或站、或臥、或翻滾嬉戲、或交斗覓食,聚散不一,自由、舒閑。畫作中還有人物、山水、草木,精致寫實。畫幅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寧恭畫”。此畫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宮,乾隆時著錄《石渠寶笈·初編》一書,畫幅上鈐有乾隆多方印璽。
百駿圖
根據清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 郎世寧根據皇帝的命令,又畫了另一幅《百駿圖》,檔案記載為:“太監胡世杰交《百駿圖》一卷,傳旨:著郎世寧用宣紙畫《百駿圖》一卷,樹石著周鯤畫、人物著丁觀鵬畫,欽此”。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紙質《百駿圖》是白描,畫橫813厘米、縱102厘米,畫上無款,根據用筆和畫法確認為郎世寧真跡無誤。但這幅是否為乾隆年間所畫的那幅,還是雍正二年那幅絹本畫的底稿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