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博物的人來說,臺北故宮一定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49鼎革之際,蔣氏攜大量故宮博物院的珍玩來到了臺灣,這里的寶物都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的精品。精品自當細細觀賞,可駐足于這么多精美藏品當中,總有審美疲勞之時,稍不注意,極為重要的文物就被我們不經意地滑過了,而錯過了這里,別的地方可就看不到了。所以,敲黑板,劃重點的時間到了,今天就為您說說臺北故宮最該看的是什么?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徽宗時期官窯燒造的精美瓷器,在南宋時就已經是極為昂貴的稀有寶物,到現在全世界僅存67件,但臺北故宮就有21件!數量多并不是它最大的看點,別說臺北故宮平時展出的也就是那幾件,就算是21件一起拿出來,無非也就是壯觀而已。
重要的是,這里的汝窯是與圖錄一起展出的,而這圖錄則是它之前的收藏者乾隆皇帝命人繪制的,里面寫清了每件瓷器的形制、特點,高多少,深多少,什么是蟹爪紋,支釘的痕跡有幾處,甚至還寫有這件器物比宋代官窯的瓷器好在哪兒,對一件器物的規格、特點乃至賞析,都寫的清楚明確,實物器具與文物性的圖錄一并展現,這是其它博物館都做不到的。
官窯精品中的幾大沒見過
物以稀為貴,本就是歷史上極為稀有的珍玩品種,但其形制、風格、制作又屬于別處沒有的,那就是稀有中的稀有了,除了臺北故宮,別的地方就別想看見了。
比如永宣青花,明初永樂至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是青花瓷中最為重要的,但依舊有很多樣式是要在這里開眼的,像這件洋帽洗。
像這樣的酒杯及其盤式座。
像這樣帶有濃烈穆斯林風格的油燈。
中國的五彩瓷器以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最為著名,但沒想到之前的弘治朝已經能燒造出如此美顏的五彩。
以堅硬刻畫柔軟的“包袱皮”,這是乾隆朝瓷器高峰時的作品,但多見于粉彩,而這樣形制的琺瑯彩瓷也是只此一家吧。
瓷器中的教科書
釉里紅是明清高溫釉瓷器中非常稀有的,因為它在燒造時廢品率太高,以至于釉里紅精品難得一見,遇到這么多美輪美奐的珍品,是不是要多駐足一下呢?
尤其是圖三的石榴,還用漸變的顏色來展示這枚水果的立體感,實在是太美了。
清宮西洋風格琺瑯器
康熙瓷胎畫琺瑯
雍正瓷胎畫琺瑯
從明代五彩到康雍時期的琺瑯彩,再到雍乾時期的粉彩,可以說是中國彩瓷的一部發展史,尤其是康熙時的琺瑯彩瓷,以西洋進口原料、西洋畫法、西洋內容燒造的瓷器,很具有代表性,但有很濃重的舶來品的特色,到雍正時,開始嘗試通過西洋彩料,以中國畫的畫法及內容對其進行改造,形成了中國后世彩瓷的風格。上面這三張圖,正是由康熙琺瑯彩到雍正琺瑯彩的過渡時期,不正像一本精美的教科書在向我們展示我們文化演變的過程嘛。
皇帝的玩具箱
這兩年總有人說乾隆皇帝的“農家樂審美”,那他一定沒見過乾隆的文玩小器,各式各樣的精致的小玩意實在是太有意思了,足以顯見他細膩的心思和情趣。
比如這樣的百寶閣。
比如他自己的御制詩集,完全做成口袋書的大小。
比如這樣的公雞盒子和里面精致的牙雕。
再比如這樣雕漆的扳指盒套。
造辦處檔案
一般來說,檔案這種冷冰冰毫無情趣的東西,都是歷史、考古工作者才看的,即便是造辦處的檔案,上面寫著皇帝對每件好玩意的種種要求,可就那種半文不白的文字,讀上一句就不想看了。
不過臺北故宮展出的檔案看不一樣哦,內務府造辦處為了給皇上做東西,先要按皇帝的意思畫出圖紙,皇上再根據圖紙提出修改意見,寫成紙條,并貼在圖紙上。最簡單的意見比如“孔雀掌扇成對”,這扇子做一對就好。
臺北故宮的好東西確實是太多了,真要是細看起來,每件器物都有故事,看上一星期也看不完,可咱們一般的朋友,怎么可能有時間去那樣品讀。來到這里,咱們不能只是在東坡肉和翡翠白菜面前拍個照就走人吧,您不妨在我說的這幾樣珍寶面前多停留一會兒,畢竟錯過了,就不再好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