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園林已經由單一的作為建筑形式的存在演變為集繪畫、雕刻、山水、建筑以及詩文等各種藝術形式綜合體的存在。
看過園林的人都能明白,一處園林可以自成生態,反過來想一想跟農村大田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山水草木相互融合,只是一個地方來自農村,屬于原始生態,一個是精心設計出來的, 充滿了藝術感。那么我們一直推崇的園林它到底有什么特點你想過嗎?
自然風景以山、水為地貌基礎,以植被作裝點,山、水、植物乃是構成自然風景的基本要素,當然也是風景式園林的構景要素。
但中國古典園林絕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簡單地模仿這些構景要素的原始狀態,而是有意識地加以改造、調整、加工、剪裁,從而表現一個精練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頤和園那樣的大型天然山水園才能夠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觀在北方的大地上復現出來。這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個特點在人工山水園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明代造園專家計成在《園治》起首篇提出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按照這方面出發,園林在制造過程中也很注意“水”的配合
水在構成園林景觀時,淡綠透明的水色,簡潔平淌的水面是各種園林景物的底色。園林水體在我國傳統上素有給人以明凈、清澈、近人、開懷的感受,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中外的園林,對于水體的運用是非常重視的。在我國古代甚至被稱之為園林中的“血液”、“靈魂”。
水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主景之一,中國古典園林水景在高度提煉和概括自然水體的基礎之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技巧。總的來說,受道家“虛靜為本”思想的影響,中國園林的理水,重在表現其靜態美,動也是靜中之動勢。園林水體可賞、可游、可樂。大園林中各類水體,無論其在園林中是主景、配景,無一不借助植物來豐富景觀。水中、水旁園林植物的姿態、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不同的水體構筑物可以產生不同的水態,總之,水是構成園林景觀、增添園林美景的重要因素。
農村也有自然美,它的田園風光是園林模仿不來的,但是園林能夠做到和建筑相融合。
法國的規整式園林和英國的風景式園林是西方古典園林的兩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則來規劃園林,以建筑軸線的延伸控制園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與其他造園三要素之間往往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但是,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園林形式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建筑美與自然美對立起來,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國古典園林則不然,建筑無論多寡,也無論其性質、功能如何,都力求與山、水、花木這三個造園要素有機地組織在一系列風景畫面之中。突出彼此諧調、互相補充的積極的一面,限制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的消極面。
中國人講究琴棋書畫詩酒茶,巴不得生活的狀態都能再高雅一點,這樣的機會怎么可能放過。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的景物既需“靜觀”,也要“動觀”,即在游動、行進中領略觀賞,故園林是時空綜合的藝術。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能充分地把握這一特性,運用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觸類旁通,融鑄詩畫藝術于園林藝術,使得園林從總體到局部都包含著濃郁的詩、畫情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詩情畫意”。
詩情,不僅是把前人詩文的某些境界、場景在園林中以具體的形象復現出來,或者運用景名、匾額、楹聯等文學手段對園景作直接的點題,而且還在于借鑒文學藝術的章法、手法使得規劃設計頗多類似文學藝術的結構。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與“滄浪”之說暗合。
說白了,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懷,這個地方要能夠配得上我心里的向往。
意境是中國藝術創作和欣賞的一個重要美學范疇,也就是說把主觀的感情、理念熔鑄于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鑒賞者類似的感情激動和理念聯想。游人獲得園林意境的信息,不僅通過視覺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學創作、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信號的感受,而且還通過聽覺、嗅覺的感受。
諸如十里荷花、丹桂飄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風動竹篁有如碎玉傾灑,柳浪松濤之若天籟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聲”入景而引發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筆下的瀟湘館,那“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更是繪聲繪色,點出此處意境的濃郁蘊藉了。
真正能登大雅之堂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生活于村莊又像生活于園林。
話古今辨真偽,說說胡話談談俗世
一起分享山間四時,琴棋書畫詩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