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 董其昌
《行書李白詩篇》
董其昌(1555——1593年),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他也是一個通才式的人物。繪畫成就集中體現在水墨寫意山水方面,是“松江派”的領袖。他的畫論“南北宗論”,使中國文人畫的體系得到繼續發展與充實。詩文俱佳,精于品題。在書法上兼工楷、行、草書,廣采博取,形成一種空靈淡雅的面貌,表現書法的“士氣”。在書法理論上,他強調書法貴有古意,必須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態來補充技法的嫻熟,追求生拙秀雅的書法風格。由于董其昌的社會地位和各方面的才能極為突出,在晚明書壇,董其昌的影響最大。
2、明代 傅山
草書《為毓青詞丈作詩》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陽曲人。為明代又一博學多才的藝術家。在書法上,他正草篆隸個體兼工,書法之處,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又精醫術,還善繪畫。他的大幅行草縱逸跌宕,自由飛動,連綿相屬,一氣呵成。用筆強調使轉,線條廻環繚繞,矯健暢豁。他的手卷寫得相當精到,常常按正、篆、隸、行草順序,將各種字體匯成一卷,變化豐富,形式新穎。在書法理論上針對帖學末流的虛靡甜媚,提出了著名的“四寧四毋”:“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真率勿安排。”振聾發聵,驚世駭俗,影響了清代以后書法審美與創作觀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3、明代 王鐸
草書臨《諸從帖》
王鐸(1592——1652年),字絕斯,號十樵,河南孟津人。行書、草書宗“二王”,摹王羲之的《圣教序》,臨了三年,能做到字字逼真,正由于功力深厚,他的草書能盡情揮灑,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大幅草書,筆連字一筆到底,翻騰跳躍,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而精微處也合規合矩。王鐸書法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用墨,由濕漸干,由干到枯,潤燥相間,很有節奏感。二是結體章法,不僅僅是單字的似欹反正,字數相連和行與行之間,也追求在求奇布險中,又能在欹側中求平正,形成跌宕起伏、和諧統一的面目。
4、清代 八大山人
草書七絕詩 :
郭家皴法云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
想見時人解圖畫,一般還寫宋山河
八大山人(1626——1705年),原名朱耷,號雪個,江西南昌人。八大為明王室后裔,不甘心臣服新朝,便遁入空門,以詩文書畫宣泄幽憤,也是清初有名的畫家。八大的書法用筆純禿,通篆書筆意,筆法圓轉而粗細一致,結體以簡馭繁,布局疏闊蕭散,自有一種蒼涼的逸氣。
5、清代 石濤
自書詩二十一首 冊頁
石濤(1626——1705年),原名朱若極,號苦瓜和尚,廣西全州人。他也是明王室后裔,一生行蹤不定,“搜盡奇峰打草稿”,為為著名畫家,并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影響深遠。石濤書法面貌較多,運筆結體多變化。用筆從隸書融楷書之中,有六朝遺風,“散樸有致,不檢繩墨”。
6、清代 鄭燮
行書《滿庭芳詞》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也是書法理論和實踐都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多次提出“師心自用”、“出以己意”、“各有靈苗各自探”、“恕不同人”等,表示不因循守舊,敢于創新。鄭板橋的書法融真、草、篆、隸于一體,自稱“六分半書”,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點畫之間常運用畫蘭竹的筆意。結構長窄者令其更長窄,寬松者領其更寬松,結構夸張,古秀獨絕。其書幅章法別致,左右避讓,疏密同間,大小提攜,錯落有致,人稱“亂石鋪街體”。創造出一種極為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書苑的一朵奇葩。
7、清代 金農
鶴賦書法 四屏
金農(1689——1764),字壽門,號冬心,浙江杭州人。他也是“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書法別具特色。以“不同于人”傲視當時。他常剪去筆的毫端書協,用筆多側鋒,棱角豎細,結體偏長,堅挺而古樸,人謂之“漆書”。實踐他“同能不如獨旨,眾毀不如獨賞”的藝術主張。
8、清代 鄧石如
隸書 周易 六屏
鄧石如(1743——1805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他早年遍臨秦篆與漢碑篆額,創造了新的用筆方法,鄧石如作為杰出的篆刻大師,“書從印入”,寫字時根據刻印中刀鋒頂著石面朝前運行的道理,使筆頭頂著紙面逆行,產生風雨剝蝕,蒼茫渾厚的金石之氣,一變唐宋以來流行之玉著篆風格,開創篆書新格。隸書以意入隸,使其隸書體方筆圓,古樸厚重,被時人推為第一。行草用筆豪放凝重,結體造型密不透風,疏可跑馬,也出于時人意表,深得包括世臣、康有為等書法理論家推崇。
9、清 何紹基
錄陶淵明《歸園田居》三首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州,湖南道縣人。他是晚清杰出的書法家和詩人,并精金石,圖畫算律等。他學書用功,自言“敗筆紛紛不堪數,半年筆塚高如墻”。他反對墨守成規,提倡創新,曾說:“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熔鑄古人,自成一家。”他早年宗法歐陽通,行書宗法顏真卿。中年極意北碑,自創回腕執筆法,書風漸呈沉著堅毅氣象。晚年集草、篆、隸、行冶為一爐,別具風格,自成一家。
10、康有為
行書 八屏立軸
康有為(1858——1927年),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康有為首先是一位書法家,從早年臨習《樂毅論》開始,遍及歐陽詢、趙孟頫的傳世名跡。后改習六朝碑版,晚年則“欲孕南帖,胎北碑,融漢隸,陶鐘鼎,合一爐而冶之”。他的楷書大字,結體注重趨勢,行筆曲鋪橫宕,又融合“二王”圓直狹長的筆意。行書、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上,參合篆隸筆法,顯得蒼古質樸,奇宕縱橫,自成風貌。康有為成為中國古代書法史的最后總結者,也成為中國古代書法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的開創者。
文字部分節選:《中國美術史新編》譚天 編著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書法名家推介:
莫各伯
《座上客常滿 樽中酒不空》
68×138 cm 2018年 行書
《烹茶煙似篆 聽雨韻如琴》
66×138cm 2016年 行書
《野曠云連樹 天寒雁聚沙》
團扇 2016年 行書
《杜牧詩》
138×70cm 2016年 行書
釋文: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王維詩》
68×138cm 2018年 行書
釋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莫各伯,名爵臣,字各伯,以字行,號云鄉山人,廣東省雷州市人,畫家、書法家、雕塑家、文藝評論家、詩人。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現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國畫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第二屆常務理事,原駐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