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辯證論治,而前提,就是利用四診來收集疾病的信息后,才能進行辯證論治。收集疾病信息用的是哪四診?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望聞問切四診。
望診是醫生通過眼睛來診察病情的方法,包括觀察病人的形體體態、面部神色、舌體看舌質和舌苔,同時,對頭、面、眼、目、鼻、耳、唇、牙齒和四肢、皮膚的形態色澤和排泄物等進行觀察,來搜集病人疾病情況。病人面部神色的異常顏色,叫做病色,中醫根據病色,可以惻知內臟的病情變化。根據五行、五臟、五官、五色的的對應規律,五行中: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色:青、赤(紅)、黃、白、黑,對應的五官:目、舌、口、鼻、耳。
用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來代表五色的屬性,用以說明病證變化關系,就是“肝病眼睛色青,心病舌體色赤,這里的赤就是紅色的意思,脾病嘴角色黃,肺病鼻子色白,腎病耳朵色黑”。
聞診的聞,不是只用鼻子聞,還包括耳朵聽,像古詩里面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就是這個聞,所以,聞診是通過醫生用耳朵來辨聽病人聲音以及用鼻子來嗅氣味,進行診察病情的方法。
古代的聞診,主要以宮、商、角、徵(zhi,讀止)、羽,五音的正常或不正常,來辨別五臟是否存在病變。
肝在五行屬木,肝木在五音為角;心五行屬火,心火在五音為徵,脾在五行屬土,脾土在五音為宮;肺在五行屬金,肺金在五音為商;腎在五行屬水,腎水在五音為羽。以上就是五臟正常的聲音,那么,五臟這種正常的聲音,我們用白話來講,如脾土在五音為宮,用白話講就是,正常的發音,自喉而出,聲音長大而調和,有沉洪雄厚的尾聲,這就是宮的正音,若是病人在發音里就不會有這種正音,就是可以診斷為病態。這種耳聽五音的古代診斷方法,目前臨床上很少有人應用,其實,這種聽五音辨別疾病的方法,其實是很準的,比如,感冒鼻子不透氣,說話發出的聲音,就能聽出八九不離十,以后跟大家詳細的講解。
在辨別正常的聲音之外,還對病變,從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呻吟、嘆息、噴嚏等加以分辨。另外,還利用醫生的嗅覺,從病人的口氣、汗氣、鼻息、身氣乃至于病室的氣味中加以測察病情。
好,我們接著講問診,問診就好理解了,就是通過醫生和病人的談話問答,以了解疾病的經過和病人自覺的痛苦和感受。向病人或家屬詢問一般情況,問生活習慣,問家屬病史,問既往病史,從起病到現在癥狀都要問清楚,特別是對現在癥的探問,更應該仔細問明。如問寒熱,問汗,問頭身感覺,問大小便,問飲食口味,問胸腹感覺,問耳眼,問睡眠。對婦女還要問月經胎產情況。對小兒還得問種痘出麻,斷乳遲早以及是否受到過驚恐等等。
中醫問診有個萬能公式,就是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在總結前人問診要點的基礎上寫成的《十問歌》,即: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現在多以清·陳修園的《醫學實在易·問證詩》為準。
自然界有風、暑、濕、燥、寒、火,六種氣的存在,由于人長期在自然界中生存,在正常情況下,能很好地適應它,所以,對人體五臟起到一定的資生作用。但是超過了正常情況的六種氣,也會引起人體五臟病害,往往會反映出各種癥狀來,如反映心的噫氣,反映肺的咳嗽,反映腎的欠伸等等,所以,這六種氣就被古人成為六淫邪氣。同時根據古人的體會,人的五臟對環境和飲食中的五臭,即燥、焦、香、腥、腐和五味,即苦、酸、甘、辛、咸,都有“所主”,也就是各自的分管,這往往從病人對某些氣、味的獨特喜愛和不喜愛反映出來。醫生通過和病人的語言問答,以了解病人的五病,并推測五臟的偏勝情況,從而診斷所生的是什么疾病。
切診是醫生用手指診脈,或者是觸按皮膚體表等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當然,主要還是切脈來辨別脈象以診察疾病。五臟備有各自的主要脈象,叫做五脈,即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醫生根據脈搏的正常和變化,從寸、關、尺上部來分辨臟腑,可以了解病人臟腑情況。 除了切脈,對切按肌膚、手足、胸腹、額頭等,也都是現在切診中時常配合運用的方法。
明白了四診的診斷方法,但在四診搜集病人情況后,還要結合內外環境和時間、條件等,就能做出較為正確的診斷結論。也就是說診斷疾病.必須明確從整體出發, 因而必須審察內外,四診合參,既注意診察脈息,又觀察神色形態,參合聲息和病家主訴,辨別臟腑表里的虛實強弱,結合時地情況,互相參照,加以分析,然后才能對病情的發展趨勢、預后吉兇,做出正確的診斷。如果單憑一方面的了解,或是將望、聞、問,切四者割裂,孤立運用,都不能掌握全面,更難辨別病情的異同。
以上講解的是四診心法要訣的簡介,以后的課程,講解四診心法要訣的具體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