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有的老人卻會做很多糊涂事,不僅不能為子女排憂解難,還會給家庭添亂,帶來各種禍端。
如果父母60歲后,還在做以下這幾件糊涂事,那真是比沒錢還可悲。
一、偏心,引發子女間的不滿
許多老人在晚年仍我行我素,偏心疼愛某個子女,殊不知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極大。
比如張大爺有5個孩子,但他視小兒子為掌上明珠。因為小兒子長得最俊,最會說話,張大爺夸他“這是我張家的驕傲”。
于是從小到大,張大爺都給小兒子最好的資源,送他上最貴的學校,讓他住最寬敞的房間。其他兄弟姐妹只能接受張大爺的忽視或打罵。
小兒子依仗父愛,養成了懶惰自大的惡習。
長大后他不工作,整日倚靠父母供養。而辛勤的兄弟姐妹不但得不到張大爺的關心,自己掙的錢還常被張大爺強制“捐贈”給最小的弟弟。
每逢節日,兄弟姐妹送給張大爺的禮物和錢,他轉手就給了小兒子。辛苦工作的兄弟姐妹非但感受不到老人的感激,還被指責說不應該這么小氣,都是一家人。
漸漸地,手足之情淡了,兄弟姐妹間只剩嫉妒與不甘。
這樣的家庭,注定分崩離析。
所以老人們必須公平對待所有子女,才能團結家族、子孫繁榮。
二、失德,給家人帶來麻煩
老年人的失德行為,往往給子女帶來巨大的傷害。
李大爺便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他在退休后幫著照看孫子李明,但他經常教唆李明“動手打人”。
一次李明與小區玩伴王小明發生爭執,李大爺立刻慫恿他“別怕,打回去,爺爺支持你!”
于是李明一拳打在王小明臉上,最后王小明的父母要求李大爺賠償醫藥費。李大爺兒子只能無奈地一次次上門道歉,賠錢又賠禮。
可李大爺不僅毫無悔意,還義正言辭“我就教育我自己的孫子,與你無關!”導致兩家斷絕來往。
再如劉大爺,不僅賭博不斷,還到處留情,引發多起家暴糾紛。
為了擺平這些事,劉大爺的女兒不得不無數次上門賠禮道歉。她工作已經很繁忙,哪有時間和精力處理這些爛攤子?可劉大爺不思悔改,仍我行我素。
這種喜歡惹是生非的老人,最后只能自食惡果。
三、不聽勸,癡迷黃昏戀
許多老人在喪偶后,會選擇黃昏戀來填補寂寞。但如果處理不當,這往往會引起家庭的劇烈反彈。
張大娘就是典型案例。她丈夫去世后,迷上了老李,執意要改嫁。
她的兒子強烈反對,認為老李是外人,改嫁后就不再是本家人,于是斷絕了對張大娘的養老支持。
張大娘很生氣,怒斥兒子“我的錢我做主!”并準備把積蓄全轉給女兒,作為她支持自己改嫁的回報。這使得兒子懷疑母親要把家產轉移,兩人徹底翻臉。
鄰居阿姨勸說:“你兒子一家人才是真正的骨肉,外人終究是外人,你這么做難免讓他們寒心的。”但張大娘不聽勸告,和兒媳大吵一架后就搬去和老李同居了。
一個多月后,老李的舊病復發,需要張大娘細心照料。張大娘覺得負擔太重,決定離開老李家。
誰知老李的子女認為她是來拆散父母、霸占錢財的,對她拳打腳踢一通后把她趕了出來。
無家可歸的張大娘苦苦哀求兒子讓她回家,但兒子冷眼相向:“我之前就說過改嫁不合適,你偏不聽,這是你自作自受。”
所以說,60多歲的老人,需要反思自己在晚年的所作所為,是否給子孫帶來了傷害,如果有,就應及時修正。
當然,子女也要體諒老人境遇,可以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心平氣和地與老人溝通,畢竟血濃于水,他們也勞碌一生拉扯我們長大。
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讓我們攜手將這棵家庭之樹護持好,使其每一個分支都充滿生機活力。這樣,子子孫孫才能真正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