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的濃縮的歡愉因子,當你靜夜撫卷的時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你的雙眼,你眉飛色舞,中了蠱似的笑了起來,獨享其樂。
——畢淑敏
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人的一生為什么讀書?能把勸學說得如此飽含意蘊,能把讀書描述得這么美,也就只有我們的古詩詞啦!
1.《雜詩》〔東晉〕陶淵明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譯文】青春一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
2.《勸學詩》〔唐〕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譯文】擔心書讀的不多,擔心思考道理不明白。擔心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擔心學了以后又不繼續。
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
3.《勸學》〔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4.《閑居書事》〔唐〕杜荀鶴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譯文】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水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勸人珍惜年少時光,刻苦讀書。
5.《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古人在做學問這件事情上是不遺余力的,很多人都是年輕時就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必能理解得深刻,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實踐才行。
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6.《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被打開,清澈明凈,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閃耀晃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河水啊。
這首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
7.《憐思詩》〔明〕宋應星
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
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譯文】一個人一生的歲月是有限的,要具有才干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專心致志,執一不二。學文不行,又去學武。一刻想著這里,一刻又想著那里,東一榔頭西一拐杖,也是無一可成。人青春易老,一生易逝,在這有涯的期間,如果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朝此暮彼,那便一事無成。
勸人們讀書要專一,切忌胡思亂想的。
8.《觀書》〔明〕 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譯文】我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后,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諒也不信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喜愛讀書之人,讀書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
9.《隨園詩話·補遺》〔清〕袁枚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譯文】讀書而不懂其中的道理,還不如把書束之高閣。那些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你們怎么樣(蠹魚:又稱衣魚,學名叫蟫,一種寄生在書中或衣服里的蛀蟲,古人常用來稱呼那些死啃書本的書呆子)?你們不過是整天在吞食那些無用的糟粕罷了。
提醒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棗。
10.《白鹿洞詩》〔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譯文】我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那樣珍貴。要不是道人過來逗趣開玩笑,還在周公的精義孔子的思想教導中投入鉆研呢。
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
11.《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宋〕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譯文】讀過的舊書要一遍遍的再去誦讀,讀熟了你就會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意思。
你以后肯定會成為一個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飄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讀書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讀深思”,自然會理解經典的奧妙。
12.《讀書》〔宋〕陸九淵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譯文】讀書最忌諱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細細加以琢磨,必有無窮的興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暫且放在一邊,但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卻要抓緊思考。
告誡學子要心靜地讀書,從容地讀書。讀書要循序漸進,一時半刻難以理解,甚至無法理解時,不妨暫時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會豁然開朗。
13.《讀書有所見作》〔清〕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譯文】人的心靈如同幼苗一樣,需要得到滋養才能成長。幼苗以泉水灌溉,心靈以道理滋養。一天不讀書,心里就沒有佳妙的想法。一個月不讀書,連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來的清爽。
這首詩舉例了讀書的益處與不讀書的壞處,忠告人們要熱愛讀書,讀書要持之以恒,并將其道理表達得淋漓盡致。
14.《讀書》〔清〕法式善
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
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
【譯文】讀書如同植樹一樣,不能急于求成。讀書如種樹,不能拔苗助長,希望一日長成參天大樹。
讀書也要這樣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別指望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15.《觀書有感》〔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16.《勸學詩》〔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勸青年人珍惜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
17.《書院》〔宋〕劉過
力學如力耕,勤情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捻時。
【譯文】努力學習就像農人努力耕作,是勤勞還是懶惰只有自己會知道。就算書的種類繁多,只要努力終究會有熟讀、理解的那一天。
勤奮讀書如農夫種地,幾分耕耘,幾分收獲。
18.《雜詩》〔清〕劉巖
有書堆數仞,不如讀盈寸。
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譯文】 書多固然是大好事,但還必須要多讀多用才行。堆放得再多,不如認真讀它幾本為佳。讀書雖然是可喜的事,哪里能比得上親自實踐?
積書不如讀書,只讀書,不如讀了會用于實踐。
19.《符讀書城南》〔唐〕韓愈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譯文】木材依圓規曲尺成器,離不開匠人的辛勤勞作;人能成為真正的人,是因為飽讀詩書有所涵養的緣故。讀書須勤奮才能有所收獲,不勤奮只能是腹中空空。人之初生,學力都是一樣的,并無賢愚之分,由于有的不能勤學,所走的門徑也就不同,
人的成才全在于后天接受教育,孩子小時候沒什么不同,有的孩子努力學習,肚子里就有學識。學與不學使他們逐漸分化,日后的發展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
20.《勸學》〔唐〕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會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懂得道理;如果不學習,不會自然而然的懂得“道”。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青春不等人,人不可能永遠少年。所以學習讀書很重要,不學習知識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