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
【譯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
【譯文】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3.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
【譯文】委屈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舊凡能成新,少則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發,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
【譯文】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工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多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強者強、自足者副,強行者有志。
——《道德經》
【譯文】能了解別人的成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6.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德經》
【譯文】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
【譯文】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行跡。
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譯文】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譯文】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10.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道德經》
【譯文】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細微。
11.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道德經》
【譯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一定要在禍亂沒有發生之前。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經》
【譯文】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土累積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1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
【譯文】對待結束時的工作,就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1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道德經》
【譯文】江海永遠處于(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
【譯文】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逞強好勝。
16.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責。
——《道德經》
【譯文】圣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
【譯文】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18.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兒弗居。
——《道德經》
【譯文】孕育萬物而不拒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已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2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2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2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2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27.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
【譯文】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德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2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
【譯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粗野,文采超過質樸就死板、虛浮。文采和質樸結合勻稱,才是君子。”
29.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
3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
【譯文】孔子說:“擁有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學知識為樂趣的人。”
31.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
【譯文】子夏說:“普天下的人都應是兄弟。”
32.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云一樣。”
3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3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實現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3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3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3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3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著也不會聽從。”
3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重視和諧而不強求完全相同,小人強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視和諧。”
40.子曰:“君子之其言而過其實。”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辱。”
41.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4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43.子曰:“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4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4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論語》
【譯文】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與眾人相處平等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4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無憚改。”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48.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論語》
【譯文】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哪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良善、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49.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諒,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5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譯文】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5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5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
5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譯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譯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56.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弟子規》
【譯文】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
57.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弟子規》
【譯文】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58.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弟子規》
【譯文】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59.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
——《弟子規》
【譯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60.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弟子規》
【譯文】未成年人不要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喝醉酒的人的行為和狀態是十分丑陋的。
61.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弟子規》
【譯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由于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62.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弟子規》
【譯文】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63.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弟子規》
【譯文】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64.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弟子規》
【譯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5.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弟子規》
【譯文】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了。
6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譯文】堅持不懈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雕刻成功。
6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
【譯文】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草更深。
68.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
【譯文】水既能拖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顛覆。
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他們的交情就像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7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韓非子》
【譯文】
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72.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韓非子》
【譯文】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73.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文】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75.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
【譯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76.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譯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和做法回應對方。
77.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禮記》
【譯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7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文】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79.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三國志》
【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80.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志》
【譯文】指不辭辛勞,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8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志》
【譯文】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并不衰減。
82.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
【譯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后來行事的借鑒。
83.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譯文】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84.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后漢書》
【譯文】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老年人越是年長,精神應當越壯豪。
8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
【譯文】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會被打開。
8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大學》
【譯文】人生大學問的宗旨,就在于發揚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之后就能有多收獲。任何事情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87.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學》
【譯文】君子對于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88.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詩經》
【譯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8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9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9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譯文】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9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
【譯文】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
93.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
——《答賓戲》
【譯文】
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太傅箴》
【譯文】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95.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
【譯文】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實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96.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文】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97.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文】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98.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譯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99.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譯文】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100.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曾國藩
【譯文】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于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