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典集。從《史記》到《明史》,這二十四部被歷代統治者和史學家稱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它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等各方面的事跡,其中包含了許多經典的人生智慧。
一.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后文。《宋書·江夷傳》
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三.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漢書·劉般傳》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四.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后漢書·楊震傳》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
五.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六.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后漢書·光武帝紀上》
譯文: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八.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譯文:順應道德的人才會昌盛,不遵從道德的人必然滅亡。
九.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譯文: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