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VISION
本期嘉賓:杜松儒
杜松儒
Du SongRu
1975年
生于天津
2002年
畢業于日本京都精華大學,獲藝術碩士位。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二級美術師。
主要獲獎
日本2001京展金獎
日本KYOTO 2000版畫展新人獎
日本第4屆外國人留學生美術大展優秀作品獎
被授予“繁榮首都文化藝術工作者榮譽稱號”
被授予2021年度“全國最美文藝志愿活動組織者”十佳稱號
杜松儒 夢山II
246cm×369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1年
簡潔而沉穩
—— 杜松儒的繪畫
文 | 邵大箴
杜松儒是一位青年藝術家,他的作品給我最鮮明的印象是富有青年的激情與朝氣,富有勇敢的探索精神。當然,藝術家僅有激情,朝氣和探索精神,如果缺乏應有的修養與功力,也是很難成功的,杜松儒很注意提高自己的藝術功力與修養,他的作品顯示出獨特的面貌和清醒的品格。我用“簡潔而沉穩”來形容他的繪畫藝術,不僅是指他的繪畫形式語言,而是指他的藝術精神與氣質。
簡潔而不繁瑣,沉穩而不漂浮,這是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品格,或者說是一種適應現代人們審美需求的風尚。杜松儒的父親杜滋齡是當代著名的中國畫人物畫家。杜松儒自幼接受父親的藝術啟蒙,隨父親學習繪畫,后又在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學習,獲學士學位。2000年進入日本京都精華大學藝術研究科專攻版畫,師從日本著名版畫家黑崎彰先生,2002年獲藝術碩士學位。
聰明的杜松儒在國內熟練的掌握了木刻技巧和具備了一定的創作能力之后,在日本主攻的技法是運用日本浮世繪版畫技法在現代版畫上的運用。他的這種選擇大概出自這樣的動機:從異于我們熟悉的流行的觀念和技巧中吸收新鮮養料,以使我們的版畫創作路子更為開闊,形式語言更豐富。浮世繪版畫曾經受到過中國藝術的影響,當它成為傳統的日本版畫形式之后,也經受了現代文化,現代科技和現代審美趣味的影響,繪畫語言發生相應的變化。
日本浮世繪從傳統形式轉化的經驗,無疑使杜松儒很感興趣并受到啟發。同時,他當然也會從日本現代版畫中吸取一些語言元素用于自己的版畫和水墨創作。杜松儒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版畫創作受到了日本版畫界的關注和贊賞,獲得了不少獎項和榮譽,被黑崎彰先生稱為:“是運用傳統從事現代版畫創作的一名新銳。”
杜松儒 吾之山
240cm×200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1年
立足于現代,感受時代進步的步伐,體會傳統藝術精神,從中發掘養料,做富有現代意義的藝術創造,是杜松儒所認定的目標。具體的說,他試圖將浮世繪的工藝技術與中國民族傳統相結合,并結合現代藝術養份之理念,進行藝術創作。
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他的水墨作品,已經具有個性面貌,在簡潔沉穩中有美,有力,有幻想,有對宇宙間未知的探索。杜松儒說:“我通常在極度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創作,并盡量在創作中忘掉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使自己無拘無束地沉迷在對象所呈現出的內涵中,盡管他們往往會遠離我的初衷……在這些偶然之中,讓我體會到從未體會到的快樂,看到了短暫的人間凈土,產生一個個的創作靈感,訴說一段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在這段話中,“放松”和“偶然”這兩個詞不僅對我們了解他的藝術非常重要,而且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藝術創造的一般原理。前者是指創作者的心態,后者是說創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先未知的因素。創作者只有在放松的狀態下,才能物我相融,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潛能。也只有這種情況下, 創作者才能大膽的利用過程中出現偶然的,無序的“狀態”因勢力導地用來加強畫面的藝術表現力。
杜松儒 記憶
100cm×66cm×3 紙本水墨設色 2020年
杜松儒 青銅時代
122cm×24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20年
杜松儒的許多水墨作品,都顯示出輕松和悠然自得的狀態。柔和的形,溫存的色彩調子,有韻味感的墨色,還有寧靜的線,結合成如詩、如音樂的水墨畫,這是作者的心境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含有醇厚的抽象性,有暗示,有寓意,有些是有意為之,有些乃無意形成,而后者連他自己也解釋不清楚,這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語言簡潔而富有文化內涵,有傳統精神而又有現代形式感,既重視創作觀念又重視制作技巧及中國傳統筆墨精神的杜松儒正在沿著這個目標自信的把自己的藝術創作向前推進。他已經做出了成績,他還會繼續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果。
杜松儒 大地
102cm×184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9年
當代人的明心見性
—— 我的水墨觀
文 | 杜松儒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主義就壓倒了人文主義,在一個移動互聯網和AI全面介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時代,更是如此。但是,在我看來,人類總有一部分不能被“算法”取代的東西,它們需要通過藝術來承載和顯現。對于一個生活在此時此刻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無法脫離現代生活,甚至享受它,然而,我們內心總有一片天空屬于“人”,屬于“中國人”。水墨是最好的表達方式,盡管它肯定不同于傳統的美學形式。
水墨精神要通過當代形式表現出東方的審美價值與精神。水墨不存在抽象或具象的問題,東方繪畫始終蘊含著自己的本質之“相”。它可以吸引與融合,但其“相”、其“魂”仍是獨具自身特色的,具有文化藝相的純粹。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其要旨是用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闡述中國人當下的某種心境,某種景遇。
杜松儒 方向
248cm×192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8年
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的改革以寫實為起點,以抽象為終點,但這完全是西方藝術的發展路徑,并未考慮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現實。對于水墨而言,藝術的本質就是必須能創作出“象外之象”之藝術形象,反之,如果只是模寫有限物象,那么就會落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窠臼,正所謂“傳移模寫,乃畫家末事”。就本體詮釋的美學而言,還不是真正深刻的藝術創作。
我曾在日本學習藝術,我在那里收獲著完全不同的東西。一方面,作為一個現代人,我靠自己打工生活,那完全是一個現代人的現代感受,另一方面,日本對東方文化本質契而不舍的追求也讓我深思。回國后,我一直以雄渾作為我藝術的追求目標,同時我也知道,這是中國文人追求的美學極致之一,它深深的打動著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它是我的審美追求。
自古以來,道家的意境美學強調渾然一體,這是以道論形上學為其思想預設的。老子“大成若缺”的哲學思強調,任何一種“成”(圓滿),都是一種殘缺,圓滿和殘缺是知識的見解,真正的“成”,“全”,就是對圓滿和殘缺分別知識的超越。
杜松儒 延安印象
68cm×46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1年
無論是中國的古典美學,還是現代形式,在“圓”與“缺”、“物”與“人”,“內”與“外”等方面都是渾然一體,而不是二元論的。同樣,藝術體驗也是“外師造化,內得心源”。
古代的藝術都能透過虛無化的作用,而回返于藝術本體的渾全。渾然一體、象外之象、自然天真是中國意境美學的共通的思想環節,我在自己的創作過程探求中國古老的審美哲學觀,體悟它那迷人而高級的審美境界。
不過,文人畫所追求的渾厚華滋、渾然一體、渾樸自然的境界,決不能簡單理解為形式上的渾然不可分,它由中國傳統哲學中渾樸思想轉換而來,以藝術的形式來詮釋中國思想境界中“無分別境界”,是傳統文人畫追求真性思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文人畫注重體驗,反對條分縷析的創作傾向。東方的繪畫不是用來進行物理觀看的,而是用來整體體驗的,讓作者和觀眾融入其中而獲得生命感悟。因此,它只能是整體的,不能是二元或分裂的。
杜松儒 賀蘭山印象
68cm×46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1年
當然,作為視覺藝術,這些理念必須有相應的形式來實現,相較于再現和抽象的形式而言,我更傾向于一種整體化的,純化的形式。
具體而言,水墨的視覺形式即要見筆,但又不能消解水墨的趣味。保留在紙上的,應該是一種堅持,一種極限,一種無形之形,無境之境。在與西方對話的過程中,如何把我們自身的優秀的傳統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進行藝術創作,都是藝術家對藝術極限的理解。
那是真實生命體現的表達,天地人合一的一種思考,從中能夠體會一種值得思考的人文精神。
杜松儒 米脂的山
68cm×46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1年
從繪畫追求的最高目的來說,在于蕩去虛妄,去除分別,直求本真。繪畫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圖像化。因此,看山水畫的關鍵并不在于山水中,而在“意”,沒有“意”的山水畫,便不是真山水。中國山水畫尤其是文人山水畫之特點,就在于它的內在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在于通過山水來表現抽象的“道”,“道”是永恒的真實,它是具象和抽象形式的統一。內在的整一性越強,離真實和真理就越近。
所以,與寫實性的水墨和完全抽象的西方藝術不同,我所追求的畫面的是另外一種美感,正如石濤所說的:墨海里立定精神,混沌中放出光明。同時,作為一個中國人,老莊思想對我影響也很大,渾全素樸之道是道家哲學的基本思想,強調通過純粹的體驗,由知識的分別歸于渾一不分的境界。我的藝術,或者再簡單點說,我的畫面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追求一種“渾”的境界,一種無分別的境界。
總而言之,水墨有它的傳統,有它自身的規律,這是由其文化屬性所決定的,因此不能僅僅只將水墨作為一種物質性的材料;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當代的主體,藝術家必須要將這種傳統予以形式和美學上的當代化,使之適應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和感受,唯有如此,它才具有生命力和生長性。作為當代人明心見性的方式,水墨不僅給予我一個理解自我的方式,也給予我思考社會和人生的渠道。
杜松儒 煙雨江南
136cm×68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