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書法藝術史,出現頻率最多的無疑是王羲之三個字。特別在魏晉之后,所有與書法有關的文獻提及最多的也是王羲之。
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和王羲之精研筆法,總結前人經驗,把行草書的發展推向極致,形成影響整個后世書法藝術的二王書風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有關。
王羲之進入中國書法史、進入中國歷史,應該是一種雙向選擇。王羲之的書法審美追求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達到了一種暗合。陶弘景說:“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尤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者”。
▲東晉 王羲之草書《行穰帖》唐摹本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王羲之書法藝術成就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
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后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王羲之也被世人稱為“書圣”。
▲東晉 王羲之《遠宦帖》 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書圣地位的確立和保持并不是一帆風順、毫無異議的。楊仁愷先生講:“古代書家被稱為‘書圣’的有好幾位,最后只有王羲之的書圣桂冠一致保持于不墜,這是有其客觀歷史原因的。宋、齊年間,王氏名聲尚未大噪,中間他的兒子王獻之曾一度高出乃父?!?這里所說的“有其客觀歷史原因”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審美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
直到后來初唐受到太宗李世民評價為“盡善盡美”、“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的力捧,并相傳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帶進墓葬之后,二王父子的行草書跨越魏晉時代而聲名鵲起,成為后世書法藝術不可動搖的經典和典范,并帶有神的色彩。
王羲之書法之審美
技法不能脫離藝術審美而獨立存在。脫離藝術審美的技法沒有意義,也不能稱之為技法。
▲王羲之草書《寒切帖》卷 摹本 天津市博物館藏
張懷瓘在《書議》中講:“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型”。還進一步講:“不由靈臺,必乏神氣”。如只守法度規則,在字之外觀形式上下功夫,只是空存軀殼,如死人無氣,沒有生命,這是不可取的。結體、筆法等一切技巧必須能表現作者的個性神采,才有存在的意義。
對于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期,學界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對于文學藝術創作來說,在其藝術情趣和美學境界的追求方面,則以玄學和佛學的影響為大?!?/span>
也就是說,王羲之筆法的形成、書風和審美風格的形成受到魏晉玄學、佛學的影響較大。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就文學藝術而言,漢魏西晉,總不離古拙的作風,自東晉起,各部門陸續進入新巧的境界?!毙炖飨壬v:“這一時期(東晉),文學藝術新的審美觀念和標準得以確立,不僅要求表現自我情、志,同時還在形式技巧上力求妍美。于是,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雕琢、錘煉、力求妍麗精工,在形式美的追求上取得了劃時代的偉大成就。”
如果把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代往前推,對比鐘繇的書風我們會發現,鐘繇的書風確實古樸、厚重、笨拙,而王羲之的書風相對于他而言就顯得妍美、流暢、蕭散;在用筆上、章法上都更加精致、規范。王羲之之所以能把書風“變古質而為今妍”,從中可以窺察王羲之書法風格受到了魏晉玄學、佛學影響的痕跡。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局部
王羲之書風的審美符合儒家的中和、中庸之道
原因之一: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這一強大的思想和文化體系根深蒂固,因而作為六藝之一的“小道”書法也在儒家思想和文化背景下發展。
王羲之書風的形成,盡管在創作思想上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較大,但也不能完全否認儒學的影響,特別在所呈現出的書法風格上,有一種爛漫之極復歸平淡的一種沖淡和中和。所以,其書被要用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歷代帝王推崇和鐘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局部 傳 唐褚遂良摹本 故宮博物院藏
原因之二:通過與其他書家對比,我們會發現王羲之書法顯得平和、內斂、安靜,溫文爾雅,勝似閑庭信步。
李世民評價王羲之書法“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若斜而反直。”其中的“狀若斷而還連”、“勢若斜而反直”其實都是一種以中庸之道為出發點的發現和贊美。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早年以衛夫人(衛鑠)為師,后來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自出機杼,推陳出新,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自成一家。
其所書《蘭亭序》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行穰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