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則缺
凡事都要循序漸進
對待糖尿病也是如此
降糖過程中的不要過度地用”五駕馬車”控糖,否則物極則反。
以下9種控糖方法都是錯誤的。
1.憂慮過度與得過且過
臨床上曾遇到隔1個月就來復查的患者,這并不是不好,而是他憂慮過度了,某天多吃了一點,就要來測尿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血脂等。
面對糖尿病,我們要抱有正確的態度,樂觀的心態,也要有危機意識。長期的憂慮、焦慮等情緒也會影響血糖控制,胰島素的分泌也會受到激素、神經等多方面的影響。
例如,緊張等應激狀態下身體會釋放很多激素,一些激素如腎上腺素也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
得過且過、放之任之的態度,只要沒有任何不適,便放任自己吃喝,直到下肢腫了、眼睛視力逐漸下降了、腳壞了才來看病,已錯過預防并發癥的最佳時期。
2.過度節食與過度飲食
這是兩種極端的控糖行為。
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能量攝入,但并不是饑餓療法,更不是不顧病情隨心所欲地貪吃,糖尿病飲食是在保證基本所需能量的基礎上,還要保證營養均衡。
過度節食還會導致饑餓性酮體出現、脂肪肝,長期飲食攝入不足還會造成患者營養不良,易出現低血糖。
3.運動過度與從不運動
這也是兩種極端的運動行為,合理的糖尿病運動相當于降糖藥,但需要注意運動方式及強度,運動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
過度運動可誘發橫紋肌溶解,合并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者過度運動可誘發眼底出血等。
從不運動,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要講究平衡,需能量攝入,也需能量消耗。
對糖友說,運動不僅降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提高免疫力,還有轉移注意力、釋放壓力、調整機體狀態等作用。
4.降糖過度與放任高糖
這也是兩種極端的控糖行為,一些患者因為懼怕高血糖帶來的危害,從而加大服藥劑量,輕度的低血糖會引起心慌、出汗、乏力、頭暈等癥狀,重度低血糖會導致意識障礙、昏迷甚至死亡等。
另外,血糖降得太快,對血管內皮是有損傷的。任何時候,安全、平穩降糖達標才是終極目的。
放任血糖升高,其損害更是不言而喻。
5.過度減肥與從不減肥
臨床醫生通常會建議體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適當減輕體重,這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但也并非越瘦越好,過于消瘦會導致營養不良、身體抵抗力下降等。
有的糖友為了減肥吃代餐粉,或者喝各類藥物,或用針灸、拔罐等方式減肥,結果也是不如人意,臨床上遇到拔罐減肥后血壓驟升的患者。
提倡大家要健康的減肥,從不控制體重更是錯誤的做法,體重管理也是糖友控制血糖重要的一環。
6. 過度依賴藥物
有糖友認為,血糖只要高了,加藥就行,從不注意控制飲食,也不運動,結果藥物劑量越來越大,血糖控制得卻越來越差。
糖尿病“五駕馬車”的管理,缺一不可。
藥物不是萬能的,管理糖尿病除了依靠藥物,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學習糖尿病知識要貫穿糖尿病治療的始終。
7.過度依賴”降糖知識”
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有糖友說,看見某本書上寫著,早餐吃半個麥芽糖饅頭、一杯脫脂牛奶、5-6個圣女果,結果自己吃了半個饅頭便血糖升到10mmol/L以上,糖尿病病情是個體化的,差異較大,每個人胰島功能不同,對不同食物升糖的反應就不一樣。
所以,糖尿病患者應以自己的經驗為主,不能完全依賴醫生或相關降糖書本,自己吃同類食物數量的多少,升糖范圍是多少,補追藥物需要補追藥物劑量多少,任何一個醫生都沒有你自己清楚。
8.從不監測血糖
血糖儀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好伙伴,可以讓你知己知彼,也讓你安心地工作與生活。血糖不穩時,提醒你及時調整,血糖平穩時增強你的控糖自信心。
從不監測血糖是錯誤的做法,相當于打盲戰,任憑感覺來降糖是不科學的,經常可能處于高血糖的狀態,極易出現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癥高滲性昏迷。
9. 過度相信網上降糖知識
某種降糖茶、什么口服液、中藥、膠囊、民間偏方具有神奇降糖效果,不用打針,沒有肝腎毒副作用,很多病人往往高價買了很多無用藥,結果不僅沒有療效,還延誤了病情。
西醫對快速控制血糖具有較好效果,中藥對于調理身體、延緩并發癥具有輔助作用,但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且降糖藥都是經過很多臨床研究證實的,藥物劑量通常都在安全范圍內。
有的糖友認為:得了糖尿病只要不吃糖就行了,其實升糖高的無糖食品也是相對禁忌的。
只有接受正規的糖尿病教育對治療糖尿病才是有效的。
對于糖尿病患者,要正確遵循“五駕馬車”的治療,即正確飲食療法、適度運動療法、正確藥物療法、堅持血糖監測和長期正規糖尿病教育,勿要走入極端,否則物極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