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四大功能,這就是象、數、理、占卜。那么占卜是不是道迷信呢?(畫外音) 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行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 自古以來《易經》一直被認為是一部占卜的書,但是占卜對未來的預測,又為什么有時候靈,有時候不靈呢?我們又怎么能夠正確的理解占卜的作用呢?讓我們繼續跟隨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善易不卜。(畫外音) 在上一講中,曾仕強教授講到易有三義。這就是簡易;不易;變易。在這一講中,曾仕強教授將為我們介紹《易經》的四大功能。這就是象、數、理、占卜。(畫外音) 什么是象呢?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 那么《易經》中的數是人們常說的定數嗎?(畫外音) 《易經》中的數是活的。 理又是什么意思呢?(畫外音) 理,(是)推理。推理跟科學最接近。 那么,占卜是不是一種迷信呢?(畫外音) 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了。 自古以來《易經》一直被認為是一部占卜的書,但是占卜對未來的預測,為什么有時候靈,有時候不靈?占卜的真正作用又是什么呢?讓我們繼續跟隨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善易不卜。 《易經》有四大功能,這是誰都不會否認的。第一個就是象。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看象,是有道理的。氣象,天象都是象。天有天象,地理也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人有人相。這個是假不了的,因為你的相,是由你的心在轉,叫做相隨心轉。心轉到哪里,你的相就變了。相是時時刻刻在變的,你不要以為說,你舌頭伸出來,很自在,不一定。我倒勸你拿鏡子對著自己,伸舌頭看,你能夠伸得很直就不錯了。很多人一伸出來,不是歪這邊就是歪那邊,你這個舌頭直直地伸出來他都做不到,他相已經變了,那怎么辦?靠自己來調。(這)不能看醫生的。你調一調,所以叫正心嘛。正心很重要,你心一正,它統統歸正了,統統歸正了。 看相,(它)不是迷信。是不會看的人亂講或者會一點點看的人,拿來騙財騙色那才叫迷信。我覺得這個觀念要搞得很清楚。 第二個是數。《易經》是數,但是不是數學。數學是死的,《易經》的數是活的。我如果說一切有定數,不曉得你的反應會怎么樣?大多數人一聽到,一切有定數他就很反感,他說這是宿命論,其實錯了。定數是講最后那個就叫定數的。你努力到最后得這60分,那就是定數。老師給你成績,定了就是定了,誰也不能改。不是過程,過程怎么會定呢?過程它是變化的,后一個學期下來,加加減減,總成績,及格了,定數;不及格也是定數。(不是?)定數是講最后,不是講過程,這樣子很清楚了。 然后講理,是推理。推理跟科學最接近,一個人他按照道理去推,他(大概)未卜先知。他不用卜就先知道結果,因為那個理它是固定的嘛!理所當然,勢所必然這兩句話,我們很熟了。你形勢到這里,你跑不掉的,你一定是這樣的。你道理順著去走,你最后是這樣子,這個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難。 還有一個叫占卜。占卜,你從《易經》里面可以看出來,它里面有很多吉兇,那就是占卜的用語,你占出來是吉,你占出來是兇,不過我們都看錯了。《易經》它不是一個命定論,它不主張宿命論。 《易經》里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好像。如果這樣,你會怎么樣;如果那樣,你會怎么樣。它是有條件的,它是可以變動的;它不是沒有條件的,它也不是固定的。會占卜的人,他不會鐵口直斷。凡是鐵口直斷的人,(都是)不太回占卜的人。可是我們現在就喜歡那個鐵口直斷的人。因為什么?因為你占卜,你搞得神神秘秘的,你就可以收錢了。你按照道理跟他講,(那)你收什么錢呢?你不過講道理而已,這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 古人云:不學《詩經》,不會說話;不學《易經》,不會卜卦。自古以來,《易經》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書。因為人們對占卜的盲目相信,《易經》不僅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那么《易經》為什么會成為一部占卜的書呢?(畫外音) 我們把歷史翻開來看看。在夏商周的時代,那時侯民智未開,《易經》用來占卜,我覺得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它是有條件的:第一個,它只能(夠)占國家的大事。用來占卜國家要不要戰爭,國家今年會不會風調雨順,會不會國泰民安,會有什么變故,這個可以;第二個條件是什么?就是大臣們深思熟慮,(最后還是)沒有辦法決定(這個)時(候)可以(占)卜;第三個呢?(就是)卜完以后(你)不一定要聽(它)。 姜太公是幫助周文王建國的一個軍師,當時武王要打仗就去卜,卜了一個卦不好。姜太公說你不可以相信它,因為整個形勢對我們來講是有利的,你不要相信它,出兵。最后果然把商紂滅掉,建立了周朝。 姜太公離開我們,大家都知道,已經有三千年之久。他當時就講話了,他說占卜是用草,是用龜殼的,你人不自己靠腦筋去想,你就相信這些龜殼,你就相信這些蓍草,那不很奇怪嗎?他當時就知道這種狀況。可是當秦朝(幾乎)把所有書都燒掉的時候,我們就很慶幸,《易經》這本書,沒有被燒掉。為什么?因為人家告訴秦始皇,說這本書不值得燒,它是占卜的書,你就讓老百姓去用一用吧,你燒它干什么?那秦始皇就說那既然沒有用的書,就不要燒好了。就是因為《易經》逃過了秦火這一劫,所以使得更多人就認為說《易經》真神哪,自己會算到它可以躲過這一劫,這都是很奇怪的說法。但是在民間是流傳得很廣,我們勸各位,不要相信這些比較好。 漢代以后,《易經》就分成兩派。一派是講易理的。就是把《易經》哲學化,把它看做是一種哲學。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自然哲學,因為它取象的對象就是自然,從自然里面歸納出一大堆道理,這就叫做自然哲學;一派呢是講象術。就是專門來算卦或者是占卜的。 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了許多關于占卜的故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總喜歡卜一卦。可是卜的卦有時候靈,有時候就不靈。既然卜卦的結果并不一定正確,人們為什么還要卜卦?卜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畫外音) 其實這里面跟我們現在有很大的問題(關聯)。就是說占卜你的目的是什么?我先問你,你占卜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知道結果對不對?一般人說占卜就是要知道結果,那你全錯了。一個人做事情,不能問結果怎么樣才去做,不能,不能!你看一個男人要娶一個太太,你可不可以跟她說我娶她,我可以得到三千萬家產,你能不能動這個腦筋?你不能啊。我娶她,她將來會幫助我成功,這個也不對啊!這種動機就是不對的,這是第一個我們提出來,一個人不能問結果以后才去做事情,不可以,因為你的動機就不純正了。你該做的事情就算不能賺到錢,你也該做,這才對啊!(奧)我有利可圖我才做,那是小人了。你從這點來分析你就知道現在很多那種觀念,其實是不合乎《易經》的道理的,也就是不合乎自然的道理。你看一棵樹,它能長就長,它沒有想到我長大以后會怎么樣。如果樹想到我長大以后會怎么樣,它就不長了,因為長大一定被砍掉,那我長干什么?我寧可不長。任何人只要想到結果,你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我們說得很清楚,人生的結果是一模一樣的,人生的結果是非常平等的,就是一個棺材而已了。我們從出生,大家知道有一個共同目標(結果),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歷程。有例外嗎?好象沒有。那這樣你想得很長遠,最后(是)就死那我不要做,這樣也是死,那樣也是死,那干脆現在就死算了,這是不對的。為什么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中國人不已成敗論英雄。你看關公,沒有成功,我們拜他。我們崇拜什么樣的人?崇拜做有價值事情的人。這個很有意思啊,你看關公給我們一個忠義的楷模。所以我們拜關公是拜他的忠義。所以會拜的人就是我用我的忠義跟你的忠義(兩個)互動,我看到你我就要忠義,否則我將來看你,就跟你一樣,臉紅紅的。關公為什么臉紅紅的?就是告訴你,你拜了我你不忠義,你就臉紅,你心會跳,你這樣子就對了。不能用迷信的眼光去做這些事情,那是大錯特錯。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我只有一句話而已,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了。 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過分相信就是迷信。——曾仕強。(板書) 迷信是那個程度問題,而不是說哪個東西是迷信,天底下哪有迷信這東西,是你超過那個度就叫迷信,你信到差不多就不叫迷信。《易經》是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劃分成六十四種代表的情境。當你卜到某一種卦,你就知道你現在出于什么樣的情境,然后你去查那個卦,告訴你,你在這種情境,你要注意一二三四五,然后你就照那樣去做,它做這個用的。我把它叫做查經用的,而不是(用來)拿來占卜用的。用占卜來學習卦,這個是正常的。用占卜來多一種參考,這也是合理的。占卜以后就聽它的?不對,這種態度是不對的。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你)結果,占卜是告訴你,有這么一個可能,你做參考,這樣就是懂得占卜的人。 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你結果,而是給你多一種參考。——曾仕強。(板書) 《易經》中有64卦,每一卦都有相應的爻辭。學者們認為,這些爻辭所講的,都是治國育民的道理,而用《易經》來算命的人則說,這些爻辭就是你未來的命運。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這些爻辭呢?(畫外音) 《易經》里面好幾次提到一句話,這句話各位要注意,要記著它的道理。“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易經》。 大部分人都解釋錯了。說來自上天的保佑,所以你做什么事情,都很吉祥,都不會不利。我講實在話,老天不會保佑任何人。你看自然怎么會保佑任何人?你自然保佑了這邊,你就保佑不了那邊,你自然這邊該下雨就下雨,那邊該干旱就干旱嘛,它沒有什么仁不仁的事情,它跟仁不仁完全沒有關系。老天如果保佑任何人,老天就是有偏心,它就是不公平的。老天該下雨就下雨,該出太陽就出太陽,該刮風就刮風,它不管你什么反應。不要認為說老天爺會保佑你,絕對沒有這種事情。 那個“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自己”,你自己要努力,老天就會幫助你。你要把人跟天要連起來,我想這是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人跟天(他)會連在一起,叫“天人合一”。老天只幫助應該幫助的人,老天不會幫助不應該幫助的人,這叫自然規律嘛,這叫自然規律嘛!它不會說你對我好,哈哈,你多拜我,那個是賄賂,那叫賄賂文化嘛。連老天都可以送禮,就打動它,老天可以多拜幾次(它)就保佑你,老天算什么?貪官污吏啊!老天不會做這種事情。老天就說你好好做,我就按照自然地道理幫助你;你不好好做,我(也)按照自然地道理收拾你。我沒有私情,我怎么會私情呢?天底下只有一個道理,就叫“自然律”,你順自然去走,你自然吉無不利;你不按照自然道理去走,你遲早有兇有禍,那是必然的。再說一遍,因為這句話很多書,你去翻好了,它都會告訴你,來自上天的保佑,沒有這回事。上天憑什么保佑你?上天也沒有手也沒有腳,它也沒有嘴巴。 自然它是各種現象的一種循環往復,一種變化,它又沒有神在里面。你自己爭氣,你自己走正道,你自己守規矩,你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會從旁幫助你,它不是對你好而是它順自然規律在走,就是你搭上這班火車,你自然會到達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車,你自然會到西安,道理是一樣的。 《易經》的主張非常清楚,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你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你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曾仕強。(板書) 你看以前大家庭,一生小孩很多,誰照顧得了啊?照顧不了。我相信現代人都知道,要養一個小孩很困難,要養五六個小孩很容易。(哎)一個小孩一生病,好像天大的事情一樣,緊張的要命。五六個啊,死了一兩個無所謂了。很奇怪,你的心情就不一樣了,那種心情完全不一樣。所以以前小孩有什么病痛,小孩病痛是應該(正常)的嘛!休息幾天就好了嘛。現在不行,緊張的要命,這也是不對的心態。人一定要經過各種不同的歷練,什么病都病過,你就不病,百病成良醫嘛。(對不對?)你看我們聽到很多人說,我身體為什么還不錯,就是我什么病都經過了,(那)還會有什么病?不會了嘛。最怕就是哪種從來沒有生病的人,那是最要命的,一病就不起了。所以很多觀念要靠自己要去調整。人你要做什么事情,你自己要慎重,你不慎重后果你自己負擔。你走這條路結果一定那樣,你走這條路,結果一定那樣。這是必然律,這是自然律,沒有人例外,你憑什么例外?擺在你面前的,永遠有兩條路,你自己去選,你要走這條路,你就往那邊走;你走這條路,你往這邊走。 孔子最大的學問是在《易經》這部書上面。我們以為孔子是《論語》最能代表他,其實錯了。 孔子在讀完《易經》之后,肅然起敬,贊《周易》,并為《易經》寫了一本書《十翼》,后來被稱為《易傳》,其對后世的影響,可以和《易經》并舉。研究易學的學者們認為,《易傳》是研究和學習《易經》的必讀之物。那么孔子對占卜是什么態度呢?(畫外音) 孔子很晚才讀到《易經》,他讀到《易經》好像得到寶貝一樣,那他是全心全意地把《易經》整理出來,這是他在中華文化里面非常大的貢獻。孔子使《易經》變成一本費城嚴肅的哲學,而不是象術,而不是。但是他排不排斥?他不排斥。我(來)分許一下,以孔子的個性,他會講不占就表示他會占,而且常常占,因為一個人你不會占,你又沒有占過,你怎么去否定占卜呢?你就沒有資格去講不可以占。 孔子在占卜當中體悟到(說)這個東西是有道理的,但是你不能相信它,你相信它,它或然率(概率)有時候對,有時候錯。我們今天用數學的概念來看就很容易,叫做或然率(概率),它可能有三十的幾率嘛,它可能有七十的幾率嘛!你必須要經過深思熟慮,你大概有一個答案了,你才可以去卜,卜出來以后,它會引導你的思路,去想這些問題。多一個卦,讓你多一個方向去思考,所以你多看幾個卦以后,你就會比較面面周到去考慮問題,這是占卜的目的。 連荀子都講這么一句話:善意者不卜——《荀子》。真正懂得《易經》的人,他會卜但是他不卜的。一個人要常常記住:用你的理智去指導你的感情,不要讓你的情緒來左右你的理性,你就很好了嘛! 要用理智來指導你的感情,不要讓情緒來左右你的理性——曾仕強。(板書) (你)只要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用你的理性來指導你的感情,你這個人就了不起,犯錯幾率就很小。《易經》里面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有配套的,都是有條件的。你要達到那個目的,你有幾條路可走。每一條路都是有條件的,不是沒有條件的。不是說你這樣做一定好,沒有這回事,天下沒有這回事。因為你從《易經》的觀念來看,(它前面有)里面有順有逆,順里面也有順有逆,逆里面也有順有逆。你用陰陽的觀念,太極在這里,前面就是陰陽,陽里面又有陰陽,每個里面都有陰陽,都有陰陽,它同時都存在的,時時刻刻會變化。 我們講一個現實問題吧,你看今天氣象臺,設備那么精良,人員那么專精,最后經常測錯了。它測熱,很冷;它測冷,很熱。你說連氣象臺都會測不準?他本來就測不準。近代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它就明白告訴你——測不準定律。本來就測不準,你不要想歪了,有時候測不準是大家不用心?那不對。測不準是儀器不精密?那也不對。儀器很精密,人員很用心,它是什么?測了以后它又變了嘛!那有什么辦法?我測它是16度,它一下給我變8度,那你怪誰啊?聽清楚啊!測完了以后后面會變的,一夜之間整個變掉了。測了以后會變,怪誰?我不曉得要怪誰。我倒是希望各位去想,既然測不準,還要不要測?這個比較重要。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卜卦的目的都是為了預知未來。如果這種預測是沒有準的,那么預測還有什么用呢?如果預測是沒有用的,又為什么說學習《易經》可以使人趨吉避兇呢?(畫外音) 占卜是有條件的。第一個,資訊不足,數據不全,(你才可以測)可占(卜)。我在美國也是這樣,我的美國朋友問我,你會測,你測測明天會下雨、出太陽?我說這個你就打電話問氣象臺,你問我干什么?凡是可以問科學儀器的,你問科學儀器,你干嗎問我呢?測就是目前我們沒有數據,我們資訊不足。我倒請問各位,當你資訊不足、數據不足的時候,你要不要做決策?你還是要做決策,你不做決策你路走不通嘛!你現在要出門,你還是要決定的,像北京這么多條路,我走哪條路比較不會(堵)塞,走哪條路一定塞,因為你熟悉嘛!你知道。可是就算很熟悉的人,你也會搞錯的。你算準了不會塞,你就走那條路,結果塞死了,我問你什么道理?就是當很多人都測準,那一條路不會塞的時候,就統統擠到那里去,就擠死了嘛!哈哈。所以大家都測就更不準了,這是很清楚的道理,對不對?(哎,)股票市場里面告訴你,哪一支股票今天會漲,我問你有沒有效?答案非常簡單,你相信它它就有效,你不相信它就沒有效了。你看它他現在告訴你,今年哪幾支股票會漲停板,所有人都相信都去買,它一定會漲停板,是因為你們買到它漲停板,怎么是他測得準?他說這三支會漲停板,沒有人相信,不去買,它一點也漲不起來。 孔子不反對占卜。因為它是個工具,它不是絕對可以相信的東西,你可以當參考用,你不能把它當做非這樣走的一個決定,那是不對的。我們占卜之后,不要放棄,要去尋找破解之路,要去尋找化解之路。該做的事情,再大的困難,你都要想辦法去化解,這才是占卜的正確的觀念。 第一個,沒有資訊,數據不足,占卜,占卜完,做參考,不是完全聽它的。 第二個,猶豫不定(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時可占)。占卜。如果沒有資訊,也沒有數據,但是你有很明顯的主張,我主見已定不要占卜。我問你為什么會有這么明確的主見?是靠什么?靠第六感(覺)。我們常常忽略第六感,我們很相信五官的感覺,我們不太相信第六感。我很清楚的說出來:五官經常在騙我們。我親眼看到,看錯了,經常看錯了;我親耳聽到的,聽錯了。老實講,一句話經過十個人傳,就(傳)錯了,就錯了。我自己摸到了,摸錯了。五官是最會騙人,但是我們最相信五官。有一種我們不重視,但是它不會騙人,叫第六感。第六感是女性比男性還靈光,男性的第六感不如女性,(所以你不要看女性)很少參與外面的事,有時候他講的話很對,她第六感靈。 占卜其實(要)這個過程就是引發你的第六感,然后去選擇那個卦,代表你目前的處境。所以你把第六感引發出來,你就有主見,有主見你反而不必占卜。 第三個呢,每次占卜只問一件事。 你不能問老天說,我以后會怎么樣?老天說,(你)以后就是死嘛!會怎么樣?你問這么籠統的問題,(叫它)怎么回答呢?你問的很明確,我這件事情會怎么樣?他就會給你第六感引發出來,會得到一個可能,我加上可能。因為《易經》都是講可能的,可能的結果,給你做參考。毎事一卜,不能一次卜好幾件事,你得不到答案的。 最后一個,誠心誠意。誠心誠意也不是迷信。一個人只有誠心誠意,你才可以引發你的第六感,否則引發不出來。其實第六感都在你腦海里面,你靜下來,不受外面的干擾,它就會出來。太忙的人是沒有第六感的,忙到沒有第六感,那你自作自受了。 如此說來,卜卦其實就是一個充分引發自己潛能的過程,同時可以尋找更多的資訊,作為自己判斷(是非)事物,做出決定的參考。但是為什么孔子,在認真研究《易經》之后,卻說不占而已矣呢?(畫外音) 孔子說“不占而已矣”,他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如果你相信占卜,你就違反了倫理的立場。因為人你應該憑良心,不應該問結果。你現在占卜,你就是相信結果而違背良心。本來我應該做的,占卜不好了,我不做了,你還有良心嗎?完全相信占卜,你就會跟你的倫理立場相違背,這是孔子的第一個主張; 第二個,(人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一占卜你就是問收獲,能賺錢我才做不能賺錢我就不做,這基本上是不對的。因為你商業是服務顧客的,你口口聲聲服務顧客的,那不賺錢不做那還得了?你看我們公共汽車,還幾條路,有些路是賺錢的,有些路是虧本的,鐵定虧本的,虧本我就不開,對嗎?不對。你應該把賺的錢去補貼那個虧本的地方,這才叫做為商之道; 第三個,孔子認為我們做人做事動機要很純正。你今天一牽涉到占卜,你動機就不純正了,就已經不純正了。歸根結到底一句話:從現在開始,只問應該不應該,少問結果會怎么樣?少問。 只問應該不應該,少問結果會怎樣——曾仕強。(板書) 應該雖然萬難你要排除,應該雖然最后會很凄慘,你要去做。你看以前的文天祥,以前的史可法,他都可以逃,為什么不能逃呢?快馬一上就逃了,他不逃。他認為我不應該逃,我不應該逃,我就壯烈犧牲。人的動機比結果重要,過程也比結果重要。 動機比結果重要,過程也比結果重要——曾仕強。(板書) 可現在我們完全陷在結果論上面,這是每一個人要自己回去,去好好想一想的事情。 春秋以前,我們中國人是很迷信的。春秋以后,大家慢慢走上理性,就是孔子的功勞。所以《論語》里面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我們只講一句話,各位做參考:不信蒼生信鬼神,假定大家都不信蒼生,而去信鬼神的話,我們人類會怎么樣?我就問你這句話就好了,要重視活著的人,不要完全被那種看不見的鬼神所牽引。你看現在孔子死了沒有?你可以說他沒有死。你只要心中有他,他就活在你心中,他怎么會死?你看我們拜祖先(的時候)就是你跟祖先有感應,就好像祖先就在你面前,就這種感應就是了。至于他怎么樣?那你不要管。因為那東西叫做死無對證的東西,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要比較理性,不要全盤否定,也不要說這一定有,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很坦白講。所以孔子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尊敬它,但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離。你不可以天天去拜祖先,不可以。但是一年總要有幾次,特別是清明節,你要去祭祀祭祀。我一句話講完了,中國人做給死人看的事情,都是做給活人看的,其實不一定是做給死人看的。你透過死人,來做給活人看,你就了解中國人的道理,所以我每次都講,清明節掃墓,要全家大小都去,你不用說,就是告訴你的子女,將來我埋在這里,你也要來啊,你不能不來啊!就講這句話而已嘛!不然講什么?這樣的話傳承下去,一代一代,大家就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了,不忘記祖先什么呢?不忘記祖先做人做事,那種可貴的精神。就這樣而已,沒有別的,別的都是假的。那我現在請問各位,孔子畫不畫卦?孔子到底畫不畫卦?所以我們下一次,就要真正地來談一談——孔子也畫卦嗎?我先說答案,孔子是畫卦的,不然他學《易經》干什么?謝謝! 《易經》中的卦是什么意思?卦就是把它懸掛起來的意思,那么六十四卦有什么作用呢?曾仕強教授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個人的卦也是由自己畫的,那么孔子的一生都畫了什么卦呢?對我們的人生有什么啟發呢?讓我們繼續跟隨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一起來探索《易經的奧秘》第八集——卦有何用?(畫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