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銀丸
藥物組成:土茯苓、白鮮皮。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用于血熱型銀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重癥可適當加量。
制劑規格:水丸劑,10g/100粒,300粒/瓶。蜜丸劑,6g/丸。
2.復方青黛丸
藥物組成:青黛、土茯苓、白鮮皮、紫草、白花蛇舌草、貫眾、蒲公英、馬齒莧、烏梅、五昧子、白芷、丹參、焦山楂、建曲。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斑消瘀,祛風止癢。用于血熱風燥型銀屑病(進行期)。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3次。30天為一療程。一般需3個療程。老弱虛寒者慎用。
制劑規格:水丸劑,6g/袋,12袋/盒。
3.復方青黛膠囊
藥物組成:青黛、土茯苓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斑消瘀,祛風止癢。用于血熱風燥型銀屑病(進行期)。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g,每日3次。30天為一療程。一般需3個療程。老弱虛寒者慎用。
制劑規格:膠囊劑,0.5g/粒。
4.銀屑靈
藥物組成:白鮮皮、苦參、蟬蛻、土茯苓。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于銀屑病、蕁麻疹、皮膚瘙癢癥、濕疹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0g,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
制劑規格:膏滋劑,250g/瓶。
5.銀屑靈沖劑
藥物組成:土茯苓、菝葜。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祛風止癢。用于血熱風燥型銀屑病(進行期及靜止期)。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5g,每日2~3次。
制劑規格:沖劑,15g/袋,10袋/盒。
6.銀屑敵膠囊
藥物組成:乳香、黃連、蟬蛻、烏梢蛇、白芷、丹皮、生赭石、羌活、連翹。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活血通絡,祛風止癢。用于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7~8粒,每日2次。孕婦禁服。
制劑規格:膠囊劑,0.4g/粒,70粒/瓶。
7.消銀片
藥物組成:苦參、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赤芍等。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用于血熱風燥和血虛風燥型銀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8g,每日3次。1個月為一療程。孕婦慎服。
制劑規格:片劑,0.3g/片,100片/瓶。
8.郁金銀屑片
藥物組成:郁金、秦艽、香附、馬錢子、當歸、石菖蒲、皂角刺等十多味中藥。
功能主治:疏通氣血,軟堅散結,清熱燥濕,殺菌解毒。用于血虛風燥型銀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6片,每日 2~3次。20天為一療程,連服3個療程。
制劑規格:片劑,100片/瓶;120片/瓶。
9.銀屑丸
藥物組成:乳香、沒藥、穿山甲、土鱉蟲、石菖蒲、秦艽、桃仁、紅花、莪術、大黃、雄黃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解毒。用于銀屑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6g,每日2~3次。孕婦慎服。
10.扶正養陰丸
藥物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山藥、百部、沙參、 川貝母、茯苓、三七、菊花、桑葉、阿膠。
功能主治:扶正養陰。用于血虛風燥型銀屑病、老年性皮 膚瘙癢癥。
用法用量:13服,每次7.5g,每日3次。
制劑規格:蜜丸劑,7.5g/丸。
11.丹參片(沖劑)
藥物組成:丹參浸膏。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鎮靜安神。用于銀屑病、硬皮病、皮膚瘙癢癥、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
制劑規格:片劑,相當生藥1g/片。
12.復方丹參片
藥物組成:丹參、三七、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用于銀屑病、硬皮病、皮膚瘙癢癥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制劑規格:片劑,60片/瓶。
13.雷公藤浸膏片
藥物組成:雷公藤浸膏。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用于銀屑病、紅斑狼瘡、皮肌炎、白塞氏病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7片,每日2次。哺乳期婦女、孕婦、肝胃嚴重疾患者禁用。
制劑規格:片劑,含雷公藤浸膏125mg/片。
14.雷公藤多苷片
藥物組成:雷公藤提取物。
功能主治: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0~40mg,每日3次,或按每公斤體重每日1~1.5mg計算。1個月為一療程。控制癥狀后逐漸減量、停藥、間歇治療。
制劑規格:片劑,10mg/片。
注意事項:哺乳期婦女、孕婦忌服,服藥期間應避孕;有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