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航
宋代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后漢書·劉表傳》:“ 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有人斷言: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將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深遠。
2010年9月,山東省威海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部初創時招生不足80人,如今,學校已發展成為在校生達800多名的熱點小學。短短5年間,從初期四處招生到如今優質生源紛紛主動上門,學校是如何實現“逆境圖強”的呢?秘訣就在于學校努力追隨“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轉型步伐,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兩大關鍵,用核心素養這個支點撬動課程與教材改革、教學模式創新等關鍵教育活動,克服學科知識本位與教學中的短視行為,引導教師從關注專業知識、學業成就轉向關注育人、關注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 蒙氏班級的學生正在進行自主工作
學校德育工作既是教書育人之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之根。重教為先,德育為首。中共十八大報告也首次將“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進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立足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是山東省威海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部堅持的育人根本,學校以此為原則,從小學生身邊的事做起,廣泛開展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推行理想信念教育,夯實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讓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推行感恩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感恩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懂得了父母的不易、老師的辛苦、同學間的友愛,知恩于心、報恩于行;推行拓展訓練,引領學生磨礪意志,加強團隊合作。增強了學生勇于攻堅克難的信心與勇氣,也增進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推行多元評價,引領學生自信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閃光的一面,催生了自信,激發了潛力;推行勵志教育,引導學生自強不息;推行心理輔導,引領學生樹立陽光心態;推行志愿服務,引領學生在傳遞溫暖中奉獻社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后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這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穿衣疊被、洗臉刷牙、整理書包、收拾行李……在生活技能展示現場,學生們動作快速有序,贏得了家長的陣陣掌聲。作為一所寄宿制學校,習慣養成教育是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學校堅持從小事引導,從細節入手,規范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文明禮儀習慣,為其文明生活、幸福成長奠定基礎。
生活習慣從細微處抓起 系鞋帶、系紅領巾、梳辮子、洗曬襪子、折衣服、疊被子、整理書包……成為孩子們的必修課。每天晨練一千米、每天陽光運動一小時,每月參與“綠色校園健身”活動:跳繩、踢毽子、抖呼啦圈、踢足球……強身健體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
學習習慣從每日行為規范抓起課前預習,準備好學習用品;上課坐姿端正,書寫時握筆姿勢正確,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勇于提問,積極回答;作業書寫規范,紙面清潔,不邊做邊玩……良好的習慣提高了學習效率。
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出臺《大光華小學部學生文明禮儀規范要求》,從坐、立、行到就餐、接聽電話等設定近、小、細、實的行為目標,引領學生主動踐行基本的言談舉止等個人禮儀,以及家庭、校園、公共場所等社會生活領域的交往禮儀。
以評價促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每月舉辦寫字、思維訓練、朗讀、整理內務等專項考核,每月評選自立、衛生、寫字等好習慣小明星,每學期舉行愛滿光華禮樂展示,有效調動學生自我規范的積極性、持久性。
課堂是教學的靈魂。“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贏得未來的教育”是威海大光華小學部的至高追求。課程的品質影響著學生素養,課程的結構影響著學生的素養結構。因此,威海大光華小學部十分重視學校的課程建設工作。
遵循讓課程更豐富、學生更具選擇性、育人效能更凸顯的思路,威海大光華小學部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國際課程為參照,將中西方課程教材融會貫通,發力構建起三大互促共融的課程板塊:文化特色課程,即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校本課程。其中,校本課程又分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為游泳、乒乓球、陶笛,選修課程為樂器、聲樂、健體、繪畫、文學、創意思維、手工藝術、語言、自然探索等九大類20余門;生活特色課程,是基于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能力而開設的;人生導航課程,則是基于完善人格而開設的。
從課程功能的角度,這一課程結構涵蓋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彰顯了學校“面向全體 因材施教人人成功 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既落實了國家規定的基礎性課程,又超越了教材,既遵循了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普遍認知特點,又體現了“大光華烙印”及兒童的個性化拓展。
為保障課程有效實施,學校建立了契約制教師聘用方式,吸納全國十佳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于青,特級教師、齊魯名師鐘靜,師德標兵張偉杰等一批優秀公辦教師到校任教;面向社會招聘頂尖專業兼職教師,以及20余名美國國際語言組織認證的美國英語教師……能進能出、競爭擇優的活力用人機制為課程實施提供了保障。
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是課程,主渠道是課堂,最根本的則是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基于這一認識,威海大光華小學部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在學科核心素養,注重把握知識本質、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提升思維和積累實踐經驗,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探索從其數學、英語和語文教學中便可見一斑。
在游戲和實踐操作中培養數學思維 2012始,連續三年,威海大光華小學部選派骨干教師赴美國、澳大利亞、中國臺灣等地學習蒙氏教育,創編了獨特的數學教材,內容涵蓋數學故事、數學具體操作及數學游戲三方面。教材引領學生主動實踐操作、探究、體驗、感悟,很好地解決了數學的抽象性和兒童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操作化、游戲化、生活化、自然化的數學思維訓練,讓孩子們喜歡上了學數學,成績的提升顯而易見:2015年,11名學生在IYMC國際青少年數學競賽(中國區)選拔賽分獲一、二等獎,100多位學生成功進入國少賽復賽。2016年的青少賽中,多名學生在與全國1000多名選手PK中分獲金、銀、銅牌,成為威海市取得獎牌數最多的學校。
在英語學習中發展學生四個維度的素養 威海大光華聯手美國國際語言組織(英文縮寫ILP),聘請20多位美籍外教,推行浸泡式英語學習——ILP教育專家精心設計了六種情景課堂:廚房、商店、手工、游戲、戲劇、體育,學生每天2個小時融入這種生活化、情趣化的場景中學習英語,教學上、交流中用的都是純正的英文,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提高了英語教學效率。此外,學校還結合各種西方節日,創設真實的節日氛圍,引領學生置身其中學習運用英語。多彩的實踐活動既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使用英語交流,又讓其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在ILP浸泡式英語教學法引領下,學生英語成績大幅提升。在第三屆全國校園英語短劇總決賽中,大光華的學生創編表演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名列第四。在威海市環翠區英語檢測中,學生聽力優秀率達100%,筆試成績平均分98分,遠超其他學校。
在拓寬語文教育渠道中涵養心靈學校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提升等。
語文實踐活動、中外經典閱讀、閱讀筆記、讀書匯報展、學生練筆……在這樣的語文學習模式下,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中華文化,提升了欣賞品位、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涵養了美好人格,享受到學習語文的美好,體驗到精神的成長。
在多元特色課程中催綻多彩個性學校遵循“人人參與、自主選擇”的原則,威海大光華開設了九大類20多門校本課程:鋼琴、古箏、二胡、聲樂、舞蹈、繪畫、書法、跆拳道、輪滑、機器人、動植物觀察、擊劍、廣播主持、創意繪畫……豐富的課程內容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學校還吸納家長資源,開設家長講壇,引導學生們自行創建特色社團等。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促進個性發展的校本課程,大大拓展了“教室”的疆界,重新定義了學習的方式與內涵,孩子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未來的成長也空間更加廣闊。
《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以核心素養推動教育發展是教育在新時期的重大突破,山東省威海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部的成功辦學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展望未來,威海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部將繼續努力踐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為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也為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跨入“核心素養時代”做出卓越的貢獻!
>> 兒童科幻畫社團榮獲國際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