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篆刻,是在金屬、象牙、犀角、玉、石等質材之上雕刻以篆體文字的藝術。因以制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于方寸之間,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或自篆自用,或饋贈文友,鈐記落款,觀賞把玩,可從中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歷數歷史上有建樹的篆刻家,他們首先是有風格、有個性的篆書家,亦即“以我書入我印”,如:鄧石如、吳攘之、趙之謙、黃士凌、吳昌碩、齊白石。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興于秦漢、盛于明清。傳統篆刻藝術的標準是:只有在形成了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書藝術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刻藝術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筆,在印材上按照已經寫好的書法,或畫好的圖像,進行刻寫。它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傳統藝術,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篆刻最常用的字體是篆字。此外,還有隸書、楷書、行書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屬、獸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石料。
中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來的演變和發展,中國文字的書體復雜多變,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從體式來看,分為真、草、隸、篆;從藝術來看,各種體式又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正因為中國文字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篆刻這門以文字書寫形式為表現內容的傳統藝術,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漢篆(即繆篆)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圍漸有拓寬,隸書、楷書,甚至行楷等,有時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書入印而言,流派印章興起之后,所取范圍也日趨廣泛。諸如甲骨、兵器、石鼓、詔版、泉布、瓦當等實物上的文字,無一不在篆刻創作的文字取資之內。特別是明清之際,流派作家中的幾位巨將,能成功地以自己獨具風貌的篆書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廣博,而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以真、草、隸、篆中的一種——篆書來說,就有好多門類。秦以前的統稱大篆;秦統一后的文字,稱小篆(即秦篆、斯篆);漢代則出現了一種專用于摹印的書體稱繆篆。屬大篆范疇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類的包括詔版、權量書體;漢篆則還有漢磚、碑額書體。而且在篆書中,一個字往往出現多種寫法,有的甚至多達百余種。但是不論篆書有多少類別和多少寫法,歸根結底卻“萬變不離其宗”。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襲漢印的形制。紙張普遍應用,開始使用朱砂調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廢止。因此,用新的印泥來鈐蓋印章,這就是所謂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時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漢字書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繞,借以填補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發展成為九疊篆,卻失去了傳統篆書的優美法度。隋、唐、宋、元時代,書法繪畫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出于鑒藏書畫的目的和書畫家在作品上鈐蓋印章,從而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這是實用的璽印向篆刻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印章與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印章成為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稱為金石書畫。中國最早印學理論著作《學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嘯堂集古錄》等對古代璽印都有輯錄。
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葉。此時印章從實用品、書畫藝術的附屬品,而發展成為獨特的篆刻藝術品。篆刻一詞原為比喻書寫篆字和精心為文,“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漢揚雄《法言》一書中說“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指謂作賦修辭時苦心孤詣地雕章琢句,以后演變成鐫刻印章這一藝術的名稱。篆刻藝術明清兩代之際好手如林、派別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貫、姓氏、師承關系及活動區域來命名的。明代中葉到晚清近500年間,出現了篆刻藝術繁榮時期。明代汪關自創白文刻意仿漢,各樹一幟。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為代表作品。清代金石學盛行,以及歷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學者致力于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擴大了篆刻家的視野。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為出色,他篆刻能“力變文(彭)、何(震)舊習”,富有創造性。他的白文印師法漢印,厚重凝練;朱文印喜用大篆,離奇錯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礎。清代中葉篆刻藝術進入興盛時期,高鳳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個性。其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當屬丁敬和鄧石如。借古開今,成為浙派的開創者。這一流派又經后繼者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8人的繼承發揚,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篆刻流派。這 8位篆刻家也稱為西泠八家。
欣賞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閑章還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語印還是鑒藏印,關鍵在于:印文、章法、刀法這些要素,因為由此可見到作者的天賦與修養功底。 欣賞篆刻作品,章法是關鍵、書法(指篆書)是基礎,刀法是技巧。優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視覺上給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結構與整個印文的會意貫通。從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和創造才能。可以說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篆刻家的藝術素養及悟性躍然紙上。這樣的作品,其章法、書法、刀法所蘊含的內質就高,風格也就傳統、獨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尋味,因而有著源源不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