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短骨,共7塊,包括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跟骨在后下方,其后端隆凸稱為跟骨結節。距骨在跟骨的上方,跟骨前方接骰骨,距骨前方接足舟骨,足舟骨的前方為3塊楔骨。跗骨幾乎占據全足的一半,與下肢的支持和負重功能相適應,距骨上面有前寬后窄的關節面,稱距骨滑車,與內、外踝和脛骨的下關節面相關節。距骨下方與跟骨相關節。跟骨后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足舟骨前方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外側的股骨與跟骨相接。跟骨骨折為常見的是跗骨骨折,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屬于長骨,共5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粗大。每一距骨近端為底,與跗骨相接,中間為體,遠端稱頭,與近節趾骨底相接。每塊跖骨均可分為底、體和頭三部分。第1~3跖骨底與楔骨相關節,第4、第5跖骨底與骰骨相關節。跖骨頭與趾骨相關節。第5骨底向后突出,稱第5跖骨粗隆,在體表可捫到。趾骨共14塊。踇趾為2節,其余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踇趾骨粗壯,其余趾骨細小,第5趾的遠節趾骨甚小,往往與中節趾骨長合。按照足的功能解剖部位,足可分為前足、中足和后足。
1.中足的解剖特點
中足還可以分為三柱:(圖 4-3-1)
內側柱由第1跖骨和內側楔骨組成;
中間柱由第2、3跖骨和中、外側楔骨組成;
中跗關節位于后、中足交界處,又稱跗橫關節、Chopart 關節,是由距舟及跟骰關節構成。距舟關節位于足的內側縱弓,富有彈性且活動性相對較大;跟骰關節位于足的外側縱弓相對更為穩定。中跗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步態中完成中足部的“鎖定”和“解鎖”。從足跟著地到全足負重,距下關節外翻,距舟關節及跟骰關節軸變的互相平行,中跗關節被“解鎖”,從而有一定的活動度,變得柔軟,可以更好地吸收應力。從足跟抬起到趾抬起,距下關節內翻,此兩關節活動軸不再平行,中足被“鎖定”,兩關節的活動受限,中足變得堅硬,有效地推進身體向前(圖 4-3-3)。跖跗關節又稱Lisfranc關節,是中足的一復雜結構。第2跖骨基底深入到3個楔骨形成的馬蹄形凹槽之中,在跖跗關節的穩定中起重要作用。跖骨基底及楔骨、骰骨形成一拱形結構,也有較好的穩定作用(圖 4-3-4)。跖跗關節損傷現臨床上常用到的分型方法是由 Myerson 提出,此方法較好地包括了常見的損傷類型,對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根據跖跗關節損傷后的Ⅹ線表現,將其分為三型(圖 4-3-11)。
第2跖骨基底和內側楔骨間跖側有一較強壯的韌帶,稱Lisfranc韌帶。在中柱的穩定中起重要作用(圖4-3-5、圖4-3-6)。在第2~5跖骨基底間存在韌帶相連接,而在第1、2跖骨基底間無韌帶相連,使第1跖骨具有一定的活動度,也是一應力薄弱部位。跖側的韌帶較背側更堅強有力。近年來,第5跖骨近端骨折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此區域是血液供應的分水嶺,可能出現預后不良的風險。這個區域可再劃分為3個區域:區域Ⅰ指跖骨基底粗隆部,包括跖骰關節,接近第4、5跖骨間關節,這個區域的骨折多為撕脫骨折,是足內旋造成的繼發性損傷;區域Ⅱ為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又被稱為Jones骨折,可累計4、5跖間關節面;區域Ⅲ指跖骨干近端1.5cm的區域,多為應力骨折(圖4-3-7、圖4-3-8)。足部的血液主要由脛前和脛后動脈末端的分支供應。前足至中足這一水平的足背動脈通過拇長伸肌腱的外側,伴隨腓深神經的內側束,形成一個神經血管束。在1、2跖骨間隙的近端,足背動脈又分出第1跖背動脈及足底深支(圖4-3-9、圖4-3-10)。3.后足的解剖要點
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由小腿脛骨下關節面和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構成。有內側韌帶,連接內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連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為弱,常因足過度內翻而引起損傷。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為伸拇趾。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內收拇趾。
外側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屈小趾。
中間群:
①骨間跖側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為內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間背側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狀肌——由趾長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展跖趾關節,伸趾間關節。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結節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結節至趾長屈肌腱,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