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話黃連
四川 成都市/廉潔
黃連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包括三角葉黃連、峨眉野連和云南黃連)的根莖。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云南等省。由于四川省的黃連不但產(chǎn)量大而且質(zhì)量好,是黃連中的道地藥材,故常稱川黃連。在秋季采挖,去須根及泥土,曬干。入藥可生用或炒用,包括酒炒、姜汁炒、吳茱萸水炒等,用時搗碎。
黃連味大苦,性大寒,入心、胃、肝、膽、大腸經(jīng),功能泄火解毒、清熱燥濕,可以瀉心胃之實火、燥腸胃積滯之濕熱,是清心除煩、消痞止痢、治療濕熱郁火之主藥。故凡治療心火熾盛、煩熱神昏、心煩不寐,或肝膽火升、目赤腫痛、羞明流淚,以及腸胃濕熱所致痞滿嘔吐、腹痛瀉痢等癥,皆以黃連要藥。
黃連用于心火熾盛、胸膈煩悶、口舌生瘡等癥,常與黃芩、梔子、竹葉、木通等同用,如黃連解毒湯;若溫病熱邪入心而神昏譫語、煩躁不寧、汗出口渴、身熱舌紅等,可配郁金、石菖蒲、天竺黃、遠志、連翹、生地黃、玄參、犀角(現(xiàn)用水牛角代替)等同用;若因火熱內(nèi)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并伴便秘尿赤者,則多與大黃、黃芩以及牡丹皮、生地黃、梔子等涼血止血藥配伍,如瀉心湯;若治心煩失眠,多與朱砂、棗仁、阿膠為伍,方如朱砂安神丸、黃連阿膠湯;若用于肝火上升、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視昏暗等癥,多與黃芩、梔子、菊花、草決明、石決明、木賊草、薄荷、羊肝等同用以清肝明目,方如黃連羊肝丸;用于胃熱、嘔吐苦水酸水,則可與吳茱萸、蘇葉等配伍,如左金丸。
用黃連清熱燥濕,治療腸胃濕熱、泄瀉下痢、里急后重,多與木香、檳榔、白芍、黃芩、白頭翁等同用,有清腸止痢之功,例如香連丸;若赤痢兼有身熱表癥者,可與葛根、黃芩合用,如葛根芩連湯;用于腸胃濕熱、脘腹痞滿(指胃脘部有堵塞感)、嘔吐惡心,多與黃芩、半夏、生姜以及枳實、厚樸等同用,如半夏瀉心湯;若胸中有熱、腸胃有寒、寒熱不調(diào),以致脘腹疼痛欲嘔者,可與干姜、半夏、桂枝等配伍,方如黃連湯。此外,黃連用于清熱消炎解毒、醫(yī)治瘡癰,則多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赤芍等配伍。本藥苦寒,少量應用尚有健胃作用,可促進消化,若應用過量,則苦寒敗胃,反使消化不良。
在臨床應用中,黃連配伍還常以藥對的形式出現(xiàn):如黃連配吳茱萸,可用于肝火旺、肝胃不和而致的胃痛嘈雜、泛吐酸水,配細辛可治療牙痛、口瘡,配肉桂(交泰丸)可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配木香治療痢疾,配干姜用于腹寒痛下痢,配枳實治療心下痞,配大蒜用于大便下血。前人這些經(jīng)驗,皆用一寒一熱、一陰一陽,互相配合,相互制約,常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在組方時可資借鑒。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黃連含小檗堿、黃連堿等生物堿以及黃柏酮等成分。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特別是對各型痢疾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多種致病菌,還有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特別是對痢疾桿菌作用最強,優(yōu)于磺胺。臨床常用于治療呼吸、消化等系統(tǒng)多種炎癥,以及口腔潰瘍、牙周炎、中耳炎、急性化膿性炎癥、婦科滴蟲性陰道炎等。此外,本品還有抗癌、降壓、促進膽汁分泌、苦味健胃等作用。只要配伍恰當,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一般而言,黃連清心與大腸火宜生用,清肝膽火宜吳茱萸水炒,治上焦火宜酒炒,清胃火嘔惡宜姜汁炒。炮制諸法,既能增強治療功效,又可緩解苦寒之性,可隨癥而施,但不宜多用。臨床入煎劑、丸散和外用均可,常用量3~10克。
黃連苦寒,故凡血少氣虛、脾胃薄弱、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瀉等宜慎用或不用。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本文作者: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