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女,39歲,1975年3月21日就診。自述乳房脹悶不適已半年余,近一個月來發現乳房有腫塊,經前乳房脹痛加劇,腫塊明顯脹大,經后乳房脹痛減輕,腫塊明顯縮小,并隨情緒郁悶而加重,伴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六脈弦滑,舌體偏胖,苔白有津。檢查乳房左上方有一腫塊如核桃大,觸之堅韌,略有痛感,推之可移,但邊界不清,周圍還有數個黃豆大小腫塊,兩腋下淋巴結不腫大。證屬肝郁氣滯,痰濕凝結。治宜疏肝清熱,溫化痰濕,軟堅散結。方宗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黃芩各9克,桂枝、干姜各4.5克,天花粉21克,生牡蠣15克,炙甘草9克。每日1劑,水煎服。
服上方20劑后,兩側乳房腫塊全消,自覺癥狀消失而痊愈。
3年后隨訪,未有復發。[新醫藥學雜志1979,(1):33]
按語:乳癖一證多因思慮傷脾,郁怒傷肝,以致氣滯痰凝而成,其形如梅李、雞卵或成結節狀,醫治多以疏肝之柴胡、逍遙輩。本案乃樞機不利為本,痰濕凝結為標,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湯以疏利肝膽,化痰軟堅而愈。《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乳癖是指常見于婦女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腫塊,以乳房腫塊和脹痛為主癥,常見于中青年婦女。乳癖可見于西醫學的乳腺小葉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纖維瘤等疾病。西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癥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如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分泌相對增高。《經方治驗婦科疾病》
蘭某,女,36歲。患乳癖已一年。近年來發現乳房有明顯腫塊,經前脹痛加劇,腫塊脹大。隨情緒的郁悶及舒暢,脹痛加重或減輕。口苦,兩脅脹滿。舌胖苔白有津,脈弦滑。辨證為肝郁氣滯,痰濕凝結而成乳癖。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
柴胡9克黃芩9克干姜6克桂枝6克夏枯草15克天花粉15克牡蠣30克甘草6克。方7劑服上方21劑后,乳癖全消,完全痊愈。
按:本案乳癖脹痛,口苦,兩脅脹滿,脈弦,屬于少陽病。辨證為肝郁氣滯,痰濕凝結,而成乳癖,治宜疏肝清熱,溫化痰濕,軟堅散結。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夏枯草。柴胡、黃芩加夏枯草有疏肝清熱作用;桂枝、干姜有溫化痰濕作用;牡蠣與夏枯草及天花粉同用,有軟堅散結作用。《經方發揮與應用》
論:還真適合此方病理。柴胡降逆,牡蠣消癖。
張某,女,26歲。1975年11月24日初診。患者陳述左側乳房脹痛1年,近2個月發現乳房有腫物,月經前乳房脹痛加劇,腫物也明顯增大,月經過后均減輕,心情郁悶時乳房脹痛也增劇,心情舒暢時緩解。常伴有胸脅滿悶、口干、身有熱感、納少、乏力、經前下腹痛。檢查:舌苔稍膩,舌胖嫩,但舌邊有瘀點,脈弦。左乳房內側有一腫物如拇指大,觸之柔軟,有觸痛,兩腋下淋巴結未觸及。投柴胡桂枝干姜湯。復診:連服15劑,又每次月經前服5劑,連續調治2個周期,共服25劑,其乳房脹痛和腫物完全消失。隨訪7年未復發。
患者女性,二十三歲。初診: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停經五個月,多白帶,無妊娠征象。近七日來覺口苦,胸脅苦滿,不思飲食。前日先感周身骨楚,腰痛,繼來月經,色鮮紅,氣腥,量少。小便不利,便時尿道刺痛,唇干燥,口微渴,喜熱飲,心煩,夜間頭部汗出,腰酸腹痛,舌淡苔薄,脈弦數。此素體血少,近則少陽受邪,擬柴胡桂枝干姜湯以和少陽,加四物以養血,北柴胡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2克、黃芩10克、炙甘草。克、牡蠣12克(先煎)、干地黃10克、赤芍10克、川芎3克當歸10克。
二診:一月二十一日。口苦,腰酸,腹痛大減,白帶亦少,胸悶,心煩,口渴等癥均除,經仍未凈。續服兩劑,經凈帶止而愈。《傷寒論方運用法》
患者女性,三十二歲。初診:一九六四年九月六日。近三個月來,每月行經時,即感右脅刺痛,腰酸腹痛,下午發熱,夜半熱退,經前七、八日白帶較多。體溫37.5℃,微惡寒,頭脹,耳鳴,音啞,口苦,咽干,唇燥裂,渴喜熱飲,不思進食,腰背冷痛強急,如有物撐住,左腕皮膚亦痛,全身無力,小便短少,便溏,舌質淡紫而燥,苔薄白,脈沉濡。據云:如此病情已將一個月,多方診治,病因不明。
詢其以往病史,據述:患肝腫大三年,去冬人工流產后,洗衣受寒,惡露甚少,此后月經不調,痛經及帶下各癥接踵而至。
此為流產后營寒停瘀所致,兼津虧血虛,近又邪犯少陽。擬先用柴胡桂枝干姜湯以退寒熱,后用溫經湯通痰溫營:北柴胡10克、川桂枝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2克、黃芩10克、炙甘草10克、煅牡蠣24克。服兩劑。
二診:六月十二日。服前方兩劑,潮熱止,背冷痛強急除,左腕痛消失,仍感口苦而燥,渴喜熱飲,胃口未開,疲倦,此邪去而虛象更顯露。前方加黨參10克,服兩劑。
三診:六月十六日。倦乏稍好,仍口苦而干,早晚較顯著,舌上有紅點,脈滑。按12日方加生地10克、丹皮10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服兩劑。
四診:六月二十日。服上方一劑后,覺有熱氣自少腹沿兩腿下行約一刻鐘,感全身舒適。口苦略減,今日見少許白帶,月經要來潮。舌上紅點退,脈沉濡。擬立兩方一方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味;北柴胡10克、川桂枝10克、干姜6克、黃芩10克、炙甘草10克、天花粉10克、煅牡5克、蒼白術各3克、黃柏3克、蜀椒3克。
二方為溫經湯加味;黨參10克、阿膠珠10克、麥冬10克、吳茱萸8克、當歸10克、丹參10克、川桂枝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8克、生姜10克、丹皮10克、法半夏10克、蒼術6克、煅牡蠣12克。
囑患者先服一方一劑,次日服二方一劑,如此輪服兩次,共四劑。
五診,七月三日。服上方四劑后之第五日,月經來潮腰不酸,腹不痛,無白帶,能安眠,胃口亦好,舌質淡紅.
脈沉濡。續服溫經湯五劑而愈。
一婦女,產后惡露既盡,時時惡寒面熱,舌上赤爛,頭汗出,心下微結,腹滿,小便不利,腰以下微腫,醫或以為褥勞,或以為黃胖,雜治之,不驗。予診為血熱夾蓄飲之證,與柴胡桂姜湯,加吳萸、茯苓,自丁西之秋,迄戊成之春,舊疴已愈過半,尚守前方,遂痊愈。(《淺田宗伯醫案》)《經方研習》
一婦人年二十七八,產后發頭痛目眩。一西醫治之,反甚,胸脅微結,小便不利,腹中有動悸,飲食不進,時發寒熱,或身振振而搖,每每頭眩,不能開目,夜間驚惕,不得眠,或如身坐舟中,不得片刻安,每使兩人抱持之。眾醫雜投滋血、鎮痙、抑肝等藥,凡二年,依然無寸效。余論曰:病沉痼,不當急治,宜疏利其胸脅,鎮定動悸,使心氣得旺,則上下之氣得以交通,頭眩身搖自安矣。主人深以為然,因與柴胡姜桂湯加吳茱萸、茯苓,夜間使服朱砂安神丸。時正嚴寒,其證雖有動靜,但使主人確守方人而服之、至翌年存而愈。《皇漢醫學》
論:最早如用小柴胡湯,或也能好。皆是陰陽不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