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風即陰囊濕疹,又名腎囊風。繡球風是民間俗稱,因發于陰囊、會陰和肛門周圍,患部皮膚潮紅,增生肥厚,浸潤及苔蘚樣變,外形如繡球而得名。患處或間有糜爛、滲液與裂隙,最突出的癥狀是奇癢難忍,以致不時地用手搔抓陰囊方覺痛快。有時陰囊上會形成糠皮樣鱗屑,很多患者常在上廁所或睡眠時將其撕脫,因而產生皸裂,引起疼痛。本病若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反復發作,常轉化為慢性,拖延數月甚至數年不愈。故一經發現應及早治療,切不可因“面子問題”而諱疾忌醫。
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變態反應所致。此外,還與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以及感染病灶等有關。臨床上過去西醫大多采用維生素B2等制劑治療,生活上要注意衛生(勤洗換內衣內褲)和調整飲食結構,有良好防治功效。一旦患上本病,不可隨意使用有刺激性的外用藥膏,也不可隨意用力搔抓,以免破潰感染,引發更大麻煩。
中醫認為,急性、亞急性濕疹是風、濕、熱客于肌膚而成,慢性則多為血虛風燥或脾虛濕盛所致。
中醫內治法
濕熱型 常見于急性濕疹,表現為急性炎癥,皮膚潮紅、腫脹糜爛,滲液、結痂,浸淫成片,瘙癢,常伴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苔紅潤,脈滑數等。治宜清熱祛風利濕,常用方為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與二妙散加減。
若急性炎癥滲液減少,紅腫減輕,皮膚潮紅浸潤,見鱗屑,舌質紅,苔白,脈浮數,屬風熱重者,治宜疏風清熱利濕,方用消風散、防風通圣散等加減。
血虛風燥型 病情反復、經久不愈,亞急性與慢性階段多見此型。皮損顏色暗淡,浸潤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脫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或沉細等。治宜養血祛風,方用四物消風散、當歸飲子等加減。
脾虛濕盛型 反復發作,病情頑固,皮損微紅,浸潤,抓之糜爛、滲液,結痂,常伴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苔白膩,脈濡弱無力。治宜健脾除濕,方用除濕胃苓湯(《醫宗金鑒》)、參苓白術散加減。此外,丹參、赤芍、秦艽、全蝎、蛇床子、石決明、珍珠母、白蒺藜等多隨癥加減。
中醫外治法
急性、亞急性濕疹 外洗或濕敷方,用于有糜爛滲液的皮損,常用藥有黃柏、地榆、青橄欖、茶葉、五倍子、苦參、蒲公英、龍膽草、九里明,或皮膚外洗一方、二方與三黃洗劑等。
藥浴經驗方:
1.苦參、白鮮皮各20 克,蛇床子30 克,加水適量,煎20分鐘,取汁,再入芒硝50 克溶化,放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消毒紗布蘸藥水洗浴患處,每日2 次,連用3~5天。
2.竹葉、通草、甘草各6 克,蒲公英、紫草、魚腥草、白茅根、赤芍各10克,水煎取汁,放浴盆中,候溫度適宜時熏洗患處。
3.枯礬、雄黃各5 克,苦參10 克,蛇床子20 克,吳茱萸20克,水煎洗浴,連用5 天。諸方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癢等功效。
敷藥療法經驗方:
蒼術、黃柏、青黛、滑石、龍骨各30 克,上藥擇凈,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局部常規消毒后,用凡士林調糊狀外涂患處,每日1 次,10天1療程,連用3療程,本方急慢性濕疹均可用。
慢性濕疹 可用中藥外洗,如中藥外洗方等;外涂黑豆餾油膏或吳茱萸膏、硫黃軟膏、激素類軟膏等。
經驗方:
1.川椒、白礬各15克,研細面,以蛋黃油調涂患處。
2.紫草油100毫升,撲爾敏8毫克,地塞米松10毫克,冰片2 克,青黛粉、黃柏粉各20克,氧化鋅粉20克,混合均勻,裝瓶備用。局部常規消毒后用消毒棉簽沾藥液涂患處,每日2 次,連用1周。
遷延日久不愈者,還可用《外科正宗》狼毒膏外搽。此外,還可配合應用抗組胺藥、非特異性抗過敏療法、封閉療法、針刺療法等。病情嚴重還可使用皮質激素等治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