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藥一詞,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了吧,之前有不少文章為大家介紹過對藥,有些藥它們搭配在一起,能實現1+1>2的效果,這樣和諧的搭檔有不少呢,它們聯手出擊,干掉病魔,保衛健康。今天為大家介紹4組,學會了、用好了,能應付不少疾病。
辛夷:味辛,性溫,入肺經。功效疏風散寒,通塞利竅,溫通脈絡。疏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癥,可與白芷、防風等同用。宣肺利竅,用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涕,與蒼耳子、白芷同用。辛夷辛溫香散,輕浮上升,能散風寒,通鼻竅,為治鼻淵之藥。辛夷尚有解表之功,但一般外感較少使用。本品使用量不宜大,6~12g為宜。
藁本:味辛,性溫,入膀胱經。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用于感冒風寒、頭痛、惡寒無汗,常與羌活、防風、細辛同用;用于鼻炎、鼻竇炎引起的頭痛,常與蒼耳子、川芎、白芷同用;用于風寒濕痹等,常與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同用。本品氣味香烈,兼通督脈,善達頭頂,兼有解表發汗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或風濕引起的頭痛、偏頭痛、身痛等,尤為顛頂、面部頭痛的常用藥。用治感冒引起的腸風下痢亦有效。本品溫燥升散,證屬血虛、非風寒邪者忌用。
辛夷與藁本配伍,對前額至頭頂部頭風頭痛非常有效。特別是冬天頭頸受風吹后引起的頭痛效果明顯。用于晨起時鼻塞、流涕特別有效,為感寒邪的有效藥物。
丹參:又稱紫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經。功效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血安神。丹參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可用于心脈瘀阻引起的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月經不調、痛經,產后惡露不盡、乳滯等。丹參又能祛瘀生新,用于瘀血引起的出血;還能養血安神,用于濕熱病熱入營血而致的心煩、不寐等,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亦能涼血消癰,用治癰瘡等癥。
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祛瘀。可用于外感熱病后熱入營血證、陰虛內熱證及瘀血經閉、瘡瘍內癰等。
丹參與丹皮配伍,主要用于血熱瘀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瘀阻等。丹參既能通行血中之滯,又能涼散血中之熱,并能清熱化滯,又善清透陰分伏火,兩藥配對,相須為用,共奏涼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血熱之功。臨床可用于血熱瘀滯所致月經不調,溫熱病熱入營血之吐血、衄血、發斑,熱痹之關節紅腫疼痛。
女貞子:味甘、苦,性平,入脾、腎經。功效滋養肝腎,強筋骨,清虛熱,明目烏發。用于肝腎不足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頭發早白,陰虛內熱之肺癆潮熱,以及陰虛陽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肝腎陰虧之目瞳不明,常與生地黃、枸杞子、菊花、沙苑子等同用。對陰虛型蛋白尿及血尿效果也佳。
旱蓮草:甘味、酸,性寒,入肝、腎經。功效補腎益陰,涼血止血。用于陰虛火旺、血熱妄行之一切失血之癥。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肝主血,發為血之余。旱蓮草既入肝腎,又補腎陰,有烏發固齒之功,對須發早白、肝腎陰虛尤為適用。脾胃虛寒之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女貞子冬氣之日采,旱蓮草夏氣之日采,兩者合用,有交通節氣、順應陰陽之妙。相須為用,補肝腎、強筋骨、涼血止血、清虛熱、烏須發之力增強,主要用治肝腎不足之虛熱諸癥。如肝腎陰虧、血不上榮所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腿軟無力、頭發早白等,以及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所致尿血等。本品與生地榆、白茅根、小薊同用,能夠利尿通淋,涼血止血。
白術: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甘溫和中,可燥濕,為補脾燥濕要藥。脾為營衛生化之源,又主運化水濕。脾氣健則水濕可利,肌表可固,所以又有利水止汗之功。凡脾虛不適,或痰飲停留而致脅滿皆為主藥。白術有燥性,能耗傷陽津,凡陽虛內熱或口干唇燥、津液不足者不宜用。
蒼術: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苦則燥烈,辛則開散,燥能化濕,為祛風勝濕、燥濕健脾之要藥,適用于胸腹脹滿、痰飲水腫、風寒濕痹、痰濕吐瀉之癥。尤對濕邪效果明顯,無論表里上下,皆可隨癥配伍。蒼術尚有明目作用,對內障、外障、青盲、夜盲均有良效;尚能解表發汗,但發表劑中很少使用。
白術與蒼術皆能健脾,但白術甘苦性緩,補多于散,能止汗,以補脾益氣為主;蒼術辛苦性烈,善于發汗,以燥濕健脾為主。脾陽虛弱,多用白術健脾;脾虛實證,多用蒼術運脾。若脾虛濕潤,和運兼施,則二術同用。生用燥濕利水,炒用健脾和胃,焦用可減燥性,土炒可止瀉。
鞠建偉教授為山東省名中醫,業醫近40年,臨證經驗豐富,對內科疾病的診治造詣頗深,現將其學術經驗整理成書,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本書由老師口述和臨床教學,師承弟子整理而成。全書共分三部分,鞠建偉教授簡介、鞠建偉教授學術思想(包括腎病診療重視先天與后天關系;中西匯通;“健脾補腎”治療慢性腎臟病;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和臨床經驗(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損害、尿路結石、尿路感染、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藥物性腎損害等),并附有跟師醫案和心得,對于中醫藥傳承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