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
古詩詞中的色彩借代
古詩詞中的色彩,絕非純粹的自然之色,而是飽含著詩人深沉的思想感情的色彩。“雪色白邊袍色紫,更饒深淺四般紅。”楊萬里在《金鳳花》中連用四種色彩,表達了對金鳳花的喜愛之情。詩人除了像這樣直接用色彩來描繪景物外,還常常用色彩借代花、葉、果或其他事物,不僅給人以視覺的美感,更能使詩歌熠熠生輝、韻味綿長,對讀者產生賞心悅目、陶情啟智的獨特作用。
一、色彩代植物。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中李清照以“紅”代花,以“綠”代葉,再配上“肥”“瘦”,說成“綠肥紅瘦”,意思是經過一夜風雨,海棠雖然“依舊”,可實際上卻是葉多花少了。“綠肥紅瘦”,形象、生動、傳神,讓人浮想聯翩。
王安石《南浦》:“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這兩句詩對仗工整,狀物精妙。綠水含風,始有粼粼波起的動態;黃柳弄日,方顯裊裊輕盈的舞姿。鴨綠代水,鵝黃代柳,隱而顯,用詞精妙而意蘊悠長,色彩清麗而對比鮮明。詩人把春水柳條的物狀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詞人以“紅”代花,巧妙地避免了用詞重復,而且給讀者增添了解讀的樂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色彩代動物。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這里詞人用“黃”“蒼”這兩種顏色分別借代黃狗和蒼鷹這兩種動物。這不僅表明牽的是狗,擎的是鷹,而且繪色狀形,寫出了動物的色澤特點,形象傳神,妙不可言。
三、色彩代人物。
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粉”,白色;“黛”,黑色。二者原為古代婦女撲面和畫眉用的兩種顏色的化妝品,后來以“粉黛”這兩種顏色指代女子。詩人在此詩中特指唐代皇宮中的嬪妃美女,別有內涵。
溫庭筠《菩薩蠻》:“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紅”,代指閨婦頭上插的紅色的鮮花。詩人以描寫氣味和顏色的“香紅”借代好的面容。
顏真卿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黑發”“白首”原指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生理表征的兩種顏色的頭發,作者以此形象地借代人的少年時期和老年時期,鮮明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令人奮發。
有些具體事物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往往是其鮮明的色彩,如“青山”“綠水”“碧草”“紅花”等,都以其特有的美的外表存在于人的感覺中。色彩借代的獨特功能就在于:由詞語所代表的色彩讓人聯想到具體事物,在腦海中形成鮮明的表象,進而產生某種審美感受。
本文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當代詩人詞家作品匯編》長期征稿
《當代詩人詞家作品匯編》長期征集優秀詩詞稿件,收滿一輯出版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