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嗽發生頻繁,這是因為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病率較高,而咳嗽為該病的一個主要癥狀。小兒咳嗽給家長帶來無盡的煩惱,影響孩子和父母的休息,有的咳嗽甚至把吃進的飯菜都吐了出來,爸爸媽媽的心讓孩子的咳聲揪得緊緊的。今天帶來一首老中醫驗方,專克小兒咳喘。
組成:麻黃5g,杏仁6g,蘇子6g,葶藶子5g,海蛤粉15g,重樓6g,毛冬青15g,五味子6g,白術5g,甘草5g。以上為2~3歲小兒用量,其余酌減。
功能:宣肺平喘,清熱化痰,扶正祛邪。
主治:寒熱錯雜之小兒咳喘,癥見咳嗽,氣喘,痰多黏稠,流清涕,舌紅,苔白。
用法:每日1劑。兩碗水煎取半碗,藥渣重煎一次,分2~3次溫服。
方解:黎炳南教授認為,小兒咳喘尤以3歲以下者居多,其病每因受寒飲冷而起,又常夾痰化熱,臨證多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之象。治宜攻補兼施,溫清并進。
方中麻黃味辛,性溫,功能發表散寒,為定喘要藥。本病發病時常見氣喘汗多,不必因此忌用麻黃。汗多者,乃肺氣失宣、表衛不固之過。方中配用五味子、白術,可防過汗。或謂麻黃會加快心率,故對氣喘心悸者疑而不敢用之。實際上,在復方中以麻黃配伍其他宣肺平喘、化痰通絡之品,令小兒氣順血和,則喘自平、心悸自息。
杏仁、蘇子、葶藶子、海蛤粉、甘草能降氣化痰,可助止咳平喘。其中葶藶子擅長瀉肺消痰,對痰聲轆轆、肺部聽診有濕啰音者,藥效尤佳。氣閉喘促之時,脈絡瘀滯不暢,宜早投用活血通絡之品,不可待唇紺舌暗方用之。毛冬青、重樓味略苦而性寒,其清肺之功不亞于黃芩,兼能化痰止咳,祛瘀通絡,于本證甚為適合。五味子斂肺治咳止汗,白術健脾護正固表,寓散中有收、攻中有補之意。
臨床應用:本方可用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等各種小兒咳喘,證有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之象者。
典型病例
患兒,女,2歲,咳嗽半月余,加重伴氣喘2日,于1991年11月20日初診。起病后,曾屢用中西藥物治療未效。癥見咳嗽氣喘,夜間為甚,痰鳴轆轆,流涕清稀,多汗,面色蒼白,咽稍紅,舌淡紅,苔白略厚。雙肺可聞喘鳴音及痰鳴音。
診斷:小兒咳喘,乃外感風寒、痰郁化熱、衛氣不固所致。治宜散寒平喘,清熱化痰,益氣固表,予小兒止咳平喘湯加減。
處方:麻黃5g 杏仁6g 蘇子6g 桔梗6g 海蛤粉15g 連翹8g毛冬青15g 五味子6g 白術5g 法半夏6g 僵蠶6g 細辛2g 甘草6g。
上方連服3劑,喘止,咳嗽大減,痰少,肺部啰音消失。繼以上方加減調服3劑而愈。
老中醫的兒科秘籍
《全國名老中醫兒科病驗方》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是對當代全國名老中醫兒科病驗方進行的匯總編纂。書中所選的57名名醫專家,均為國醫大師或全國名中醫、第一至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是中醫兒科行業公認的專家、名家。本書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名醫簡介;第二部分為驗方部分,每個驗方包括驗方名稱、藥物組成、功能、主治、用法、方解、加減、臨床應用及典型病例。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