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姓,女,40歲。兩個月前因蕁麻疹,經注射抗過敏劑,服鎮靜藥而退。后又反復發作,兩個月來發 5~6次,奇癢心煩,夜不安眠,蓋被臥,皮膚熱則癢更甚,夜間醒來數次,搔抓之皮間有干屑脫落。脈滑數,口內炎,舌尖及邊緣紅,中有薄白苔,大便干結,月經過多。予茵陳苦參梔子湯無效,改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3錢,兩劑即見效,后以溫清飲調整而愈。《中醫臨床葉桔泉》
論:麻疹之病,本當解表,調和營衛。本案脈滑數,皆是經陽之熱蒸也,也應解表,沒描述表證,單從脈滑數解,用大青龍湯,發表寒泄內熱。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瀉陽盛滑數之內熱,也治愈了。
附: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兩升,分二服。現代用法:水煎煮。
為清熱劑,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譫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或身熱下利,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臨床常用于治療敗血癥、膿毒血癥、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等屬熱毒為患者。
附:溫清飲
處方: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4.5克。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水煎,空腹時溫服。
功能主治:治婦人經行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雜,面色痿黃,臍腹刺痛,寒熱往來,崩漏不止。《萬病回春》卷六
于某,女,32歲,干部。1987年12月5日初診。患“蕁麻疹”五年,見寒涼即皮膚蒼起,起疹塊,瘙癢難忍,夜不成寐,中西藥治療俱不收效,痛苦異常,來門診就治。舌苔白膩,脈浮。辨為風邪入于血絡不得外解而致,以養血祛風法為主。處方;當歸20克、生地20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蟬蛻15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蒺藜20克、生首烏25克、烏梢蛇5克、全蟲5克、黃芪25克、甘草10克。
12月15日二診:服上方8劑,瘙癢大減,見涼仍癢,但已減輕,疹塊明顯少、囑其續服上方6劑。
12月28日三診:病人服上方6劑后,瘙癢、疹塊進一步大減,后又服6劑,已痊愈,時值冬季嚴寒來寓復診,亦未復發。
按:本案為“慢性蕁麻疹”,中醫稱為“慢性癮疹”,每遇寒涼即發,延久不愈。《張琪臨床經驗輯要》
論:寒性收縮,表寒一直未解,所以見寒則起疹,此是閉其營血發散之性也,營郁生風,熱蒸則起疹,泄風則身癢。夜則衛陽入陰,而經陽不解,則不得入陰,所以癢而不寐。舌白苔膩者,此是肺閉,氣不化津,填于心竅也。脈浮為太陽之脈,此是皮毛竅閉,桂枝麻黃各半湯證。表寒不解,風泄不息,則癢疹不減。解表為主要,風燥、養血,是次要的。且木燥因風,也因表寒而來。
本案雖沒用桂枝、麻黃,但用荊芥、防風、蟬蛻來解,另外蒺藜與生首烏相伍,是定風丹,祛風止癢的。生地、當歸,治風先治息之義。
韓某,男,5歲。病史:于麻疹流行季節,因防御不慎而發病。初起身發冷熱,嚏淚時作,手足清冷,身倦不思食。第二日身發高熱,體溫40.5℃,煩躁不寧,合目不欲啟視,昏沉嗜睡,面色潮紅,兩目赤腫,頭面、前胸麻疹隱約密布。患兒身熱不減,煩躁不安,腹痛,便瀉日三四次,瀉后身熱減,而煩躁加重,神志不清,呼吸急促。
麻疹內陷,表面不顯,是毒熱內陷肺腸之險象。脈沉數,舌質紫暗,苔薄白。
辨證:毒熱內陷,肺氣不宜。治法:疏表宣肺,解毒透疹。
處方:蚤休15克,金銀花12克,葛根10克,紫背浮萍10克,浙貝8克,黃芩8克,生石膏8克,前胡8克,桔梗6克,薄荷6克,蟬蛻5克,麻黃5克。煎湯,送服羚羊角粉1克。
服藥后身反熱,心不煩,周身麻疹齊布,神志清楚,氣不急促,精神好轉,脈轉浮略數。是毒熱外宣,疹透氣調之候。原方連服2劑,麻疹遍及全身,身熱不甚,咳喘悉平,精神清爽,知饑索食,后以宣肺透疹生津法,調理而愈。《邢錫波醫案集》
論:起初身發冷熱,此是外感之癥,外寒與經陽,陰陽相搏也。肺閉則噴嚏,衛熱不泄,則煩躁不寧。脈沉數者,沉為里虛,數為外熱,經陽之郁也。手足清冷,倦不思食,此是桂枝人參湯證,外有表寒而內有脾胃虛寒。表熱盛者,還可以少加麻黃與葛根,解表解肌之品。
小孩陽弱,輕宣就行,宣過了又成亡陽之癥。看吳佩衡醫案,宣過亡陽,又有救逆之象。
陳某,男,42歲,1991年11月就診,患者3年來,每于秋冬之際發作蕁麻疹。發作時周身皮膚疹塊累累,瘙癢異常,食寐不寧。就診時患者頭面、肢體、胸腹部皮膚團塊如云,高出皮膚;皮疹色白,畏風,冷風吹后疹出尤甚,瘙癢不止,伴神疲乏力,動則氣短汗出;舌淡,苔薄白,脈細。為營衛失和,表衛不固,風邪郁于肌表所致。遂采取調和營衛,益氣疏風消疹之法,方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處方:桂枝10g,白芍12g,甘草10g,蟬蛻10g,黃芪15g,防風9g,生姜2片,大棗4枚,白術12g。服上方3劑后,皮疹瘙癢大減,疹塊較前變淺。再服3劑,疹隱若消,皮疹團塊明顯減少,已無瘙癢。以原方加重黃芪至30g,再加當歸12g以加強益氣養血和營之力。再服3劑后諸癥悉除,追訪1年未復發。《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玉屏風散》
論:秋冬寒盛而竅閉,本有表寒不解,又逢時令之涼收而寒藏,營郁之風,不得外泄,則生風強泄,而見漏風,所以疹塊累累,瘙癢異常,此當桂枝湯為主要方,解表寒而泄營郁也。玉屏風散有黃芪,能升肝脾而補營衛,而行營衛之氣,助桂枝湯,調和營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