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是中醫學中重要的一門學科,吳鞠通、葉天士等都是著名的溫病學家,十分重視對溫病的研究。官方公布的新冠病毒感染推薦用藥中,也有很多來源于溫病學派。治療溫病,歷來重視宣暢氣機的作用,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實現宣暢氣機呢?以下6種方法不可不知——
所謂實,是指上焦氣機為邪熱壅閉而周行窒滯,失其清虛靈動之機,為無形之氣機壅實。應予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輕靈平淡之方,撥動氣機,透泄無形之邪。切忌重藥雜投,使無病之地反先遭克伐。常用自擬的辛涼1號方(桑葉、菊花、桔梗、連翹、杏仁、甘草、薄荷、蘆根、金銀花、荊芥、牛蒡子)。
少陽為表里氣機出入之樞。溫熱之邪壅滯少陽,表里之氣不得相通則胸脅滿悶,口苦干嘔,寒熱往來或高熱寒戰反復不解。治當和解少陽,即疏通少陽樞機,令精元之氣自內表達,驅邪外出。常用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酌加葛根、知母、郁金或金銀花、連翹等;兼陽明里熱偏盛者,予柴胡白虎湯;溫熱夾濕者,用蒿芩清膽湯。
溫熱之邪流連三焦氣分,或夾濕邪、痰濁阻滯,氣機升降不利,則寒熱起伏,胸脘痞悶。治當以辛開發于上,以苦泄熱于下,從上下分消,宣通三焦,祛除溫熱痰濕之邪。常用小陷胸加枳實湯。
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通腑之法,旨在承其胃降之氣,通其郁閉,和洽氣機,冀頑邪蘊毒因勢下泄,周身之氣機自然流布,故無須拘于有無結糞。但也不得以“溫病下不嫌早”之說而妄用下法。
溫病誤下,初期可使表邪內陷,后期或為傷陰,或致暴脫。因此,攻下必須適其時,得其法,合其量。不宜失下,也不可妄下。應察病之緩急,度邪之輕重,諒人之虛實,慎重而為之。臨床常用的有宣肺通腑的宣白承氣湯;開胸通腸的陷胸承氣湯;臟腑同治的白虎承氣湯、導赤承氣湯;攻補兼施的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用之得當,取效甚速。
溫邪內陷,蒙蔽心包,心竅氣機不運,失其靈通之性則神昏譫語或昏睡不語。治當開竅宣閉,清心涼營,常用清宮湯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乃于清熱解毒藥中薈萃多種靈異諸香,宣通氣機,調整升降,使閉固深伏之邪熱溫毒從內透達,俾邪穢消,氣機利,則神明復。
由于邪入心包的途徑不同,則應配合不同的方藥清熱透邪,宣通氣機,以利開竅。如邪從衛分陷入,予銀翹散合菖蒲、郁金或安宮牛黃丸;若從氣分釀成,則應根據邪熱壅閉的具體情況分別加以施治,開泄氣熱,以利開竅。
透熱轉氣主要是在清營涼血方劑中配伍質輕微辛清氣之品,取其輕清透發之性,令營血邪熱透出氣分而解。如清營湯中的金銀花、連翹、竹葉;導赤清心湯中的竹葉、燈心草;清宮湯中的連翹、竹葉;犀地清絡飲中的連翹、竹瀝、姜汁、石菖蒲、燈心草;青蒿鱉甲湯中的青蒿,等等。
血熱熾盛,耗血動血,以致出血瘀血。瘀血與熱互結,阻滯脈絡,故涼血必須配伍散血。散血之法,不單純是活血化瘀,宣通血脈,滋陰養液亦不能少。陰液充足則其聚可散,其流亦暢,二者相輔相成。常用的犀角地黃湯即體現了這種配伍精神,寒涼而不呆滯。臨床運用頗有良效。
名醫臨證經驗集
《董建華臨證治驗錄》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董建華教授為著名中醫學家、中醫內科學專家,其臨證所涉病種遍及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外感熱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體會尤深,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今將先生醫論及醫案之精華重新編輯整理成冊,并將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書末以饗讀者。從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學術思想。適合廣大中醫院校師生、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