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感傷嵐瘴俱能除
河南/毛德西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針對醫學觀察期人員出現的乏力伴胃腸不適,推薦的中成藥為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藿香正氣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效為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邪,或內傷濕滯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胸隔滿悶、脘腹脹痛、霍亂、吐瀉、舌苔白膩、脈象浮緩等癥。還有預防感冒和胃腸炎的作用。
主治暑月感冒
暑月是指農歷夏至以后,歷經小暑、大暑、立秋四個節氣。《素問·熱論篇》云:“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這是說,夏至以前的外感為溫病,夏至以后的外感為暑病。溫病與暑病的主要區別在于暑病夾濕。藿香正氣散所治之范圍,主要是指夏末秋初的感冒。這個時期所感受的外邪多挾有濕邪,藿香正氣散對于四季挾有濕邪的胃腸型感冒,亦有較好的療效。
還有一種病癥是藿香正氣散所能治療的,那就是民間所說的“水土不服”。一個人到了異地,飲水吃飯感到都不舒服,嚴重的會出現嘔吐、腹瀉、胃痛、腹脹等,藿香正氣散可以化濁氣、和胃氣,所以用之有效。自然界還有一種“山嵐瘴氣”,乃南方山林中令人致病的毒氣,多為潮濕穢濁之氣熏蒸而成。藿香正氣散里的芳香藥物可以強脾和胃、鼓舞正氣,預防這種毒氣的侵害,所以外出旅游,藿香正氣散是必備的良藥。
醫家經驗
謝海洲教授認為,藿香正氣散不僅對暑濕感冒有很好效果,并對四時感冒凡有胃腸癥狀,偏于濕而不屬于熱者,均可應用,特別是中暑。
蘇君美大夫以藿香正氣散隨證加減,治療大棚綜合征(此病是在塑料薄膜大棚內操作所致的一組癥狀,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呼吸窘迫等)114例,全部治愈。
中醫專家姜光華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各種疾病所引起的白苔、膩苔,且對各種疾病引起的黃苔、膩苔、焦黃苔的消退,均取得滿意效果。這些舌苔多見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病、腎病、心血管病、內分泌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腸炎等疾病。
王綿之(公元1923—2009年)教授在分析藿香正氣散方義時指出,藿香可以解表、行氣、化濕,主治內外之濕。蘇葉、白芷都是辛溫入肺的,主要用來助藿香解表祛濕,而且都是芳香的藥。同時蘇葉入脾經,白芷入胃經,一個行氣寬中,一個行陽明之氣而通九竅,再加上桔梗宣肺,這樣更有利于調整氣機。此方還用了半夏、白術、厚樸、陳皮,都是宣化中濕的。特別是大腹皮,是下氣行水的,就是在燥濕、化濕、行氣的前提下,通過它來利水。但大腹皮的利水主要是從大便出,茯苓健脾利濕從小便出,通過前后二陰來利濕。
品嘗藿香
藿香為草本植物藿香的莖與葉,于夏秋兩季枝葉茂盛時采割。采割以后,日曬夜悶,反復至干,切段供藥用。
藿香因產地不同,質量有優次之分。產于蘇州的名蘇藿香,產于四川的名川藿香,產于浙江的名杜藿香。還有野藿香,品質較次。產于廣東、海南的廣藿香,有濃郁的香氣,品質最佳。
藿香是將莖葉一并加工后入藥,但亦有用藿香葉的。其葉善治外感風寒、內傷食滯之證。藿香梗,乃指其老莖,入藥長于和胃止嘔。藿香全草善于清暑解表,為夏季暑病之良藥。
藿香辛溫芳香,偏走中上焦,能外散表邪而辟穢氣,內化濕濁而醒脾胃。有散而不峻、溫而不燥之特點,故為芳香化濁、健脾和胃之要藥。張山雷云:“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徐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之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節、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但是,藿香雖不燥烈,終是以“氣”用事,唯舌苔濁垢,且漾漾欲泛者,最為貼切。若舌燥無津,絕非所宜。
藿香主要成分為揮發油與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抑菌、抗病毒作用,還能抑制小腸的推動功能,抑制胃排空,從而調整紊亂的消化系統功能。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1.藿香粥:藿香10克,大米60克,白糖適量。先將藿香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煮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加入白糖調味,再煮一二沸即成。此粥有芳香開胃、解暑祛風之效,可作為暑月養生保健食品。亦可治療暑濕傷胃證,如嘔吐、腹脹等。每日1劑,分2次溫食,可連食3天。
2.藿香佩蘭茶:取藿香10克,佩蘭10克,蘇葉5克。將三物同放入茶壺中,加沸水沖泡,加蓋燜10~15分鐘即可。此茶具有解暑祛濕、醒脾開胃、降逆止瀉之功,可作為夏月旅行中的保健食品。亦適用于中暑所致的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每日1劑,代茶頻飲,可連飲3~5日。
最新合訂本
上架了!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