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醫案13,外感兩例
金某,女,45歲。2008年3月2日初診,頭痛1周,偏于后頭較為劇烈,發熱38℃多,在某醫院按腦血管痙攣診治,曾靜脈注射“刺五加”4天,未效。我讓其周一到門診,她問:“那現在怎么辦?”意思是頭痛已不可忍。不得已,次日約其專門看。見她頭痛如上述,伴畏冷,無汗,舌淡胖潤,脈浮。詢知做交通協勤工作,此必受風寒所致,麻黃湯原方:
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
3劑。囑得汗后,止后服。后電話告知,服2劑頭痛即愈。
按:此案系風寒襲表所致頭痛,麻黃湯為的對之方,收效迅捷。初看似無出奇之處,細想則大有學問。
孟某,男,71歲。2012年2月13日初診:腦出血后10個月,行走維艱,乏力。昨天起受寒發熱,體溫39.5℃,服退熱藥后熱退復熱,惡寒無汗,痰多略咳,口中涎多,舌淡赤胖潤,脈左浮滑尺沉,右寸弱。此乃太陽表實證,因其痰涎較多,麻黃湯加化痰之品:
麻黃15g,桂枝15g,杏仁15g,法半夏25g,茯苓25g,炙甘草15g。
2劑。囑服藥見汗后,止后服。服1次即汗,熱退。
按:右寸脈主肺,外邪襲表,首先犯肺,似當右脈見浮象,實際上常見左脈浮象。記之以待高明。
論;此傷寒脈象,沒言脈緊,而見脈浮,也為太陽病也,太陽病必見脈浮,此為定理,無汗惡寒,麻黃湯證。
冉先德;麻黃湯醫案14,發熱
1977年夏,時值三伏,暑氣炎熱,予診一患者,張某,男,27歲,體溫40.5℃,發熱10余天,頭痛身痛,無汗惡寒,口渴不欲飲,尿少色黃而無灼痛,大便正常,舌紅苔薄白,脈浮緊。曾在某醫院診斷為流感,用抗生素、銀翹散配合治療,并時加解熱鎮痛藥,但始終無汗,體溫不降,病延10日之久,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仍在正常范圍以內,患者年輕,正氣尚足,雖高熱10天,一般精神狀況尚佳,脈浮緊有力,顯系風寒表實證。雖當三伏暑天,氣候酷熱,仍惡寒不止,無汗而喘,明為寒邪偏盛,中傷太陽,誤投辛涼,表邪益閉,非大劑辛溫開發,恐難奏效。更思《傷寒論》有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故仍宜麻黃湯投之。麻黃15g,桂枝10g,苦杏仁9g,炙甘草6g。水煎服1劑,每日2次。
患者于當日午后服完頭煎,半小時許,即全身汗出,隨后仍涔涔微汗,表里之氣已通,熱退身涼,體溫降至正常。體溫一降,雖已汗出,而小便反多,由黃少變為清長。此為何故?緣風寒外束于肌表,肺氣失于通調,表里之氣相通,肺之宣降功能復常,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雖大汗之后,小便反由黃少變清長,此為表解正復之象。
故凡用麻黃湯,只要辨證準確,有麻黃湯證在,即可用之。如上例所示,雖夏月三伏,炎暑蒸騰,同樣應手取效,麻桂用量獨重,不但無亡陰之虞,反有迅速退熱保陰之功。
《內經》“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言,信不誣也。
沈仲圭按:今觀此篇,在三伏天用麻黃湯治風寒表實證,可謂膽識兼備
論;皮毛傷寒,脈浮緊,而病傷寒。時令之大暑,卻未成暑病,仍是傷寒。麻黃湯,發表寒以瀉衛氣。體溫40度,發熱10天,精神反尚佳,一是他用了西藥抗生素,與中藥銀翹散,所以見高熱卻無不適,二就是當是大暑之令,皮毛一閉,即發高熱。三是此病傷寒卻沒成暑,見沒見心煩大渴欲飲之白虎加人參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