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育兒問題一直以來,是家長們最關注的話題。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不愛吃飯,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今天小編與廣大家長們聊聊如何改善孩子不愛吃飯。
談到育兒,中醫兒科強調“重視調理脾胃,顧護胃氣”。中醫認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全身的營養物質需要脾胃的運化吸收,同時胃氣強盛,也能抵御外邪。小兒全身還未發育完全,“脾常不足”,所以大多脾胃虛弱,若再加之外界因素,如喂養不當、環境變化、藥物濫用等,容易影響脾胃功能,不愛吃飯便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針對孩子不愛吃飯這一表現,推薦內服和外治兩種方法。內服主要例舉3種市面上常見的成藥,逐一分析;外治以簡便易行的捏脊、摩腹為例,希望給年輕的家長有所啟發。
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癥見不思飲食,噯腐酸臭,脘腹脹滿等。主要組成為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山楂。方中太子參益氣健脾,以護胃氣為主藥。輔以陳皮理氣和胃,山藥健脾和胃;山楂消除飲食積滯,尤其擅長消肉食油膩之積;麥芽消米面食積。一般推薦飯后半小時服用,起到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藥物消補共調,治療時間掌控在3個月內為宜。
主治食積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悶。主要成分為山楂、六神曲、麥芽。需要注意的是本品為棕紅色或褐色的大蜜丸,服用時要去除蠟皮、塑料球殼,咀嚼服用,一般用于年長兒。本品為藥品,有中藥的功效,雖然形似冰糖葫蘆,但后者只是兒童的一種零食,不能取代藥物的療效。
主要治療消化不良,小兒腹瀉,腸炎等,能夠調節腸道菌群,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成分為乳酸菌素,一般以單位劑量計算。需要注意的是對牛乳過敏者不能運用本藥,也建議不要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以影響療效。
小兒捏脊是一種外治的調理方法,具有疏通經脈、調整陰陽、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可以治療胃納不佳,消化不良的患兒。操作時讓患兒俯臥平躺,家長以雙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捏提脊柱兩側肌肉。從長強穴(尾骶部)開始,隨捏隨向前按,前進3次,提拉一次肌肉,如此反復,直到大椎穴(背部頭頸處)結束,可以每晚捏3遍。操作前應清潔雙手,涂抹一些嬰兒潤膚油在寶寶背上,方便推拿。
是治療食物積滯的簡易方法,在家中方便操作。讓患兒仰臥平躺,家長運用掌部,以肚臍眼為中心,摩腹操作。一般順時針方向為瀉法,用于胃納不佳、腹脹、便秘、打嗝的患兒;逆時針方向為補法,用于反復腹瀉、胃寒納差、腹軟喜按的患兒。每次操作5分鐘左右,可日行2-3次。因為操作時要暴露肚臍,所以環境溫度應適宜,當心不要著涼。
通過以上例舉,可以看到在治療兒童胃納不佳方面,通過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無論內服、外治都具有特色,若患兒出現癥情的變化,家長不應拘泥于家庭的治療,要及時就醫。
此外,預防和調護也相當重要。平時在喂養時,給飯、喂奶不能太快,要定時定量、營養均衡。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近期天氣漸涼,孩子穿衣應注意頸脖、肚腹、足部的保暖,這樣既可以減少傷風感冒,也可以顧護脾胃,增加臟腑功能,有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