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單玉堂(1902—1983),我國現代著名針灸學家,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元老、學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針灸教研組副組長,參與組建針灸教研組并參加編寫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高等醫藥院校《針灸學講義》,主抓教學與臨床工作。
單志華,男,1956年出生。當代中醫臨床家,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單玉堂先生之子,幼承庭訓,功底扎實。先后拜我國著名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著名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及長春許振寰先生門下,深得三位大師真傳。
作者:針灸配穴是針灸治病的重中之重,聯系歷代前賢寶貴的配穴經驗,結合本人臨證體會,總結歸納出用針配穴的五大綱要,共計二十五法則,現簡述如下: 按照五行相生規律配穴
(三)
本經補瀉配穴法,即見某經之證候,辨其虛證實證,按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運用五輸穴進行補瀉的一種配穴法。所謂“五輸穴”,是指位于人體肘、膝以下十二經脈六十六個重要穴位,按照五行相生順序組合成五類腧穴的簡稱。古人通過長期觀察,把氣血在經脈中由小到大的流行,配合五輸穴,并用井、滎、輸(原)、經、合加以命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就明確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因五輸穴是人體氣血流注的重要孔穴,所以對針灸的治療意義很大。其與五行的關系,《難經·六十四難》云:“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這段文字很重要,是臨證運用母子補瀉法的理論依據。十二經起于井穴,陰井為木,故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輸土,陰輸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為金,故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輸木,陽輸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所謂“母子”,是指臟腑經絡所配屬的五行相生關系: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例如木,水生木,則水就是木之母;木生火,則火就是木之子;臨床運用這種母子補瀉法,即當某經虛證時,可以補本經的母穴,乃至母經的母穴或母經的其他穴位;若屬某經的實證,可以瀉本經的子穴,乃至子經的子穴或子經的其他穴位;根據“陽井金,陰井木”的五行關系,如診得手太陰肺經之證,肺屬金,若辨證屬于邪熱蘊肺或痰熱郁肺的實證,見咳嗽、氣息喘促、痰多黃稠、身熱、胸悶胸痛、脈滑數等,“實則瀉其子”,當針取肺經水穴尺澤(金生水),針用瀉法;若屬肺氣虛或肺陰虛,癥見咳嗽氣短,甚至少氣不足以息,倦怠懶言,骨蒸盜汗,脈細數或細軟無力等,“虛則補其母”,當取肺經土穴太淵(土生金),針用補法。脾經濕熱內結或脾約證,表現為脾積、腹脹、便秘、脘腹痞悶、四肢困重等,“實則瀉其子”,當針瀉脾經金穴商丘(土生金);若屬脾虛證,見面色萎黃、腹脹便溏、少氣懶言,甚而四肢不溫、完谷不化,或便血、經漏、帶下綿綿、脈沉細遲等,“虛則補其母”,當取脾經火穴大都(火生土),針用補法。
再如診得足厥陰肝經之證,肝屬木,若辨證屬于肝陽上亢、陽熱上攻于頭者,實則瀉其子,針瀉本經的火穴行間(木生火);或加配心包絡(同屬厥陰經)之火穴勞宮,針用瀉法;也可加配心經(子經)的火穴少府,加強直折其火的作用;心火被瀉,火勢削弱則不能鑠金,金因而堅固,亦即發揮制木之用,而使木無太過。這就是五行平衡五臟的治療效果。若辨證屬于肝陰虛兼腎水不足者,癥見腰膝酸軟、耳鳴、少寐等,虛則補其母,采用補腎水為主的配穴法,取肝經的水穴曲泉(水生木),加配腎經(母經)的水穴陰谷,以強化滋水涵木之用。腎水充則肝虛得補,肝木榮則可以制土,土受制約則無犯腎水。因此,腎水足,肝木得以滋養,五行平衡五臟,諸癥可除。是為本經(或同經)補母瀉子取穴的方法。剛柔相濟配穴法,即十二經與十天干配合應用的方法,也稱夫妻剛柔配穴法。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醫家把十天干按照陰陽屬性一分為二:甲、丙、戊、庚、壬屬陽干,乙、丁、己、辛、癸屬陰干。再按照“河圖”生成數排列成“五合”,即:甲與己合化土運,乙與庚合化金運,丙與辛合化水運,丁與壬合化木運,戊與癸合化火運。由此看出一個規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即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五行相生的順序。《針經標幽賦》云:“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十天干代表時間周期的陰陽交替,與十二經臟腑配屬關系是: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三焦寄壬)、癸腎(心包入癸)。具體臨床運用,如患者素體脾胃不和,中土虛弱。根據甲己化土,逢甲逢己日主土運,甲屬膽己屬脾,按照“陽井金,陰井木”的規律,取膽經土穴陽陵泉,配脾經土穴太白同用,是為夫妻剛柔相配,陰陽相合,則補脾的力量明顯加強;他如乙與庚合之穴,取肝經太沖穴與庚大腸經之曲池穴同用;丙與辛合之穴,取小腸經腕骨穴與辛肺經之太淵穴同用;丁與壬合之穴,取丁心經之神門穴與壬膀胱經之金門穴同用;戊與癸合之穴,取戊胃經之沖陽穴與癸腎經之太溪穴同用。如此“合日互用”剛柔配穴,體現出時間—臟腑—經絡—穴位的高度統一,是一種提高(或恢復)人體機能的高級配穴方法,完全符合“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之旨。此種配穴法同樣是運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和經脈屬性的生克關系來制定。《難經·七十五難》云:“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不”疑衍)得平木也。”這段經文大意是:肝實肺虛之證,欲使其平衡協調,可采用瀉心火(南方)補腎水(北方)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木生火,水生木。火是木之子,水是木之母。“子能令母實”——瀉心火以奪肝木之實;“母能令子虛”——補腎水以資肺金之虛。所以,通過補母(補北)瀉子(瀉南)的治療,而達到五臟間的陰陽平衡。臨床此法運用比較廣泛,且效果優于一般配穴方法。如水虧火旺、木火刑金之咳血癥,取腎俞、太溪、復溜、三陰交(均用補法),太沖、期門、巨闕(淺刺)、神門(均用瀉法)、心俞、肺俞等,以瀉火補水。各經循環相生配穴法,即本經之病與他經之病同見,則針灸配穴據五行相生取義,從經與經相生到穴與穴相生,而形成各經循環相生同時并用的能量。目的在于通過經、穴相生來激發人體正氣。特別是對久病體虛之人,運用各經循環相生選穴,會最大程度地調整機能狀態,恢復病人體質。如:足厥陰肝經屬木,手少陰心經屬火,木生火,二者經氣相生,故首先從此二經取穴。進一步,取肝經土穴太沖合心經的金穴靈道,土生金,是為從經與經相生到穴與穴相生,則大有相互促進恢復體質之能。此法在按時取穴中更能得到充分體現,是為順天時而調氣血。在經與穴循環相生的配穴基礎上,根據病人的色、脈再辨證施以強壯、營養取穴,針用補法或以灸為主。如取背俞穴膏肓,補肺氣而平喘;小腸募穴關元,溫補下元;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所入為合”,為保健要穴。三穴用灸法可激發胃腸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
他如中脘、脾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等,均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補法針灸。
本文摘選自《單玉堂針灸配穴通俗講話》,作者:單志華,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