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古裝電視劇中,常常出現嫡庶相爭的劇情。大部分情況下,嫡子都是更受推崇和支持的一方。只因為其母是正妻,就能夠獲得比其他子嗣更加優渥的待遇,甚至家業或皇位的繼承權。那么,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么嚴重嗎?
古代時,嫡庶觀念相當被看重,甚至可以說是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以皇家為例,皇后作為正妻,掌管后宮、母儀天下,其他妃嬪則按照位分享受對應的待遇。
如果皇后和諸嬪妃有了子嗣,那么一定是皇后的子嗣地位最為尊崇,在我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嫡長子繼承制都是基本繼承制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如果有嫡子,那么繼承權肯定優先掌握在其手上,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則長子繼位,沒有長子,才會兄終弟及。
在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制的實施有助于鞏固皇權,明確皇位繼承制,比由君主指定繼承人更能夠服眾,因為這是'祖宗法'。康熙嫡長子早夭,嫡次子也被廢,于是之后'九子奪嫡',兄弟相殘,可謂十分慘烈。
在古代,因為秉承嫡庶觀念導致的悲劇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商紂王帝辛。按照《史記》的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
紂王的兩個哥哥都是庶子,而他是嫡子,所以得以繼位。如果他的父親知道此子以后會害得商朝滅亡,不知道是否還會恪守嫡庶觀念,讓亡國之子登基。
《呂氏春秋》的說法則舉例了嫡庶觀念的極端例子:'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按照這里的說法,紂王兄弟三人,都是同父同母,不過,紂王的兩個哥哥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是妾,等到他們的母親變成正妻后,才生下紂王。所以當他們的母親想要立最年長的微子啟為太子時,太史官依據法規反對,認為只有紂王才是嫡子,有嫡子的情況下就不能立庶子為太子,于是紂王雖然年幼,卻最終登上帝位。
對于這一講究嫡庶到了過分地步的事例,連《呂氏春秋》也評價道:'用法若此,不若無法。'可見,盡管嫡庶觀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因為紂王兄弟們出生時母親的地位不同而改變了一國之主的歸屬,但民間的有識之士還是反對這樣墨守成規的立儲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