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運行總體穩健,轉型升級初現成效
初步核算并經國家統計局評估審定,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4370.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5%。
按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6.1932計算,2013年天津市GDP(地區生產總值)約合2320億美元。
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8.4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7276.68億元,增長12.7%,其中工業增加值6678.60億元,增長12.8%;第三產業增加值6905.03億元,增長12.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1%。
從全年經濟走勢看,一季度和上半年均增長12.5%,前三季度增長12.6%,全年增長12.5%,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建成全國首家863產業化促進中心、國家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電動汽車、3D打印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8%。
實施新一輪科技小巨人發展計劃,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53萬家,累計達到5萬家。
其中,新增小巨人企業600家,累計達到2410家。
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快速增長,年末全市專利擁有量達到68540件,增長31%。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件,比上年增加1.5件。
民營經濟活力增強。出臺27條支持民營經濟政策,全年新注冊民營企業30343戶。
全市民間投資5103.52億元,增長23.5%,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50.4%。
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5.0%,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2.0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出口93.31億美元,增長16.4%,快于全市出口14.9個百分點。
節能減排取得成效。
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促進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全市萬元GDP能耗預計比上年下降4%。
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7%,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均呈下降態勢。
突出抓好工業污染減排,共關閉污染企業669家,停產整治污染企業144家,淘汰140萬噸煉鐵、229萬噸水泥落后產能。
二、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企業效益增勢良好
財政收入總量突破兩千億元。
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78.30億元,增長18.1%。稅收收入1309.91億元,增長18.5%。其中,增值稅225.88億元,增長50.7%;營業稅424.83億元,增長6.0%;企業所得稅203.98億元,增長8.7%;個人所得稅58.31億元,增長17.6%。
推進“營改增”試點,5.3萬戶試點企業減負面達96%;提高小微企業稅收起征點,惠及13萬戶企業。
企業生產和效益實現同步增長。
1-11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4萬億元,已超過2012年全年水平,增長12.5%。
利稅總額2522.39億元,增長12.2%,與同期工業總產值(12.9%)和工業增加值(13.0%)增幅基本持平。
其中,利潤總額1624.08億元,增長6.2%。在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7個行業實現盈利。
三、實體經濟支撐有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現代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連續十年豐收,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99.19萬畝,增長3.1%;糧食總產量174.71萬噸,增長8.0%。主要農副產品供應穩定。蔬菜產量460.68萬噸,增長2.9%;豬肉產量29.82萬噸,增長2.1%;水產品產量38.5萬噸,增長5.5%;禽蛋產量18.89萬噸,增長1.2%。都市型農業發展邁出新步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工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400.37億元,增長13.1%。
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紡和國防等八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578.60億元,增長12.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9.3%。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136.02億元,增長16.5%,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建成7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產業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
服務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全面落實服務業發展30條意見,著力打造服務業集聚區,一批大型商業綜合體和旅游項目建成開業,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取得新進展。商貿流通規模擴大,全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超過3萬億元,達到3.19萬億元,增長20.5%?,F代物流快速發展,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達到5.01億噸,增長5.0%;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達到1003.58萬人次,增長23.3%。服務外包增勢強勁,全年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10.61億美元,增長41.8%。旅游市場繁榮活躍,共接待國際旅游人數242萬人次,增長13.3%;實現外匯收入25.90億美元,增長16.3%。
四、投資消費雙輪驅動,對外貿易規模繼續擴大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萬億元,達到10121.20億元,增長14.1%。
其中,城鎮投資9528.09億元,增長14.2%;農村投資593.11億元,增長11.7%。
推出新一批170項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2200億元,為全市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63.56億元,增長15.2%;第二產業投資4208.74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投資5255.79億元,增長14.3%,占城鎮投資比重為55.2%。從主要投向看,實體經濟投資6526.93億元,增長14.6%,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為64.5%;民生領域投資增長較快,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行業投資257.17億元,增長20.3%,比上年加快3.7個百分點,高于城鎮投資平均增幅6.1個百分點。
消費市場呈現新亮點。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70.43億元,增長14.0%。文化消費快速增長,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長62.5%,書報雜志類零售額增長73.2%。網上零售持續升溫,當當網、唯品會、蘇寧易購、亞馬遜等互聯網銷售企業實現零售額70.48億元,增長79.8%。重點商品穩定支撐,金屬材料、石油及制品、汽車、煤炭及制品等四大支柱類商品合計實現銷售額2.09萬億元,占全市限額以上銷售額的77.6%。居民消費穩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1850元,增長9.1%。大眾餐飲消費增勢良好,限額以下住宿餐飲業營業額519.83億元,增長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占全市的78.6%。
進出口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285.28億美元,增長11.2%。
其中,進口795.03億美元,增長18.1%;出口490.25億美元,增長1.5%。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206.39億美元,增長11.0%;加工貿易出口250.42億美元,下降2.3%。從出口市場看,對非洲、巴西、東盟出口分別增長32.3%、28.1%和15%,新興市場份額占到45.8%;對美國、日本、歐盟等經濟體出口下滑,分別下降0.6%、6.7%和12.0%。
五、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信貸資金供給平穩
內引外聯取得積極成效。出臺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決定,面向全球組織資源要素。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64家,合同外資額207.33億美元,增長11.6%;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68.29億美元,增長12.1%。
其中,服務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94.73億美元,增長31.3%,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6.3%;制造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72.04億美元,下降5.5%。借重用好首都資源,積極打造京津發展“雙城記”,不斷深化環渤海區域交流合作。全年實際直接利用內資突破3000億元,達到3120.82億元,增長20%;其中,環渤海企業在津投資1598.1億元,增長21.3%,占全市的51.2%。
存貸款規模均超過兩萬億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3316.56億元,增長14.9%,全年新增存款2976.68億元,比上年多增251.0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857.80億元,增長13.4%,全年新增貸款2427.27億元,比上年少增39.03億元。金融改革創新穩步推進,我市成為全國少數擁有金融全牌照的城市之一,以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小額貸款等為代表的新型金融業態集聚發展。年末全市156家小額貸款公司開業運營,成為小微型企業信貸資金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