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任督二脈并沒有那么神秘,它們只是人體經脈的其中兩條。
人體主要的經脈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陽經和足三陰、陽經,也稱為“十二正經”,其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等。與十二正經不同,奇經八脈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它們“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督脈主要行于背部正中,起于胞中(指盆腔中的內生殖器官),下出會陰,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進入顱內,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等部位,循行到上唇系帶處。任脈循行于腹面正中線,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兩目眶下。
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仁愛專家樓綜合病房主任林才志介紹,任督二脈在人體經脈中起著重要作用。督有總督、統帥的含義,背為陽,督脈主要負責調節陽經氣血,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督脈因能總督全身陽經之氣,所以又被稱為“陽脈之海”。任有擔任、妊養之意,任脈調節全身陰經之氣血,與女子月經來潮及妊養、生殖功能有關,因此任脈有“陰脈之海”的別稱,也有“任主胞胎”之說。
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體檢中心邱全主任醫師說,任脈主血,督脈主氣,是統管調理人體氣血的主要脈絡。
廣西人民醫院中醫針灸科羅鴻宇主治醫師說,任督二脈是氣之根本,正常健康的人體任督二脈本來就是通的,因為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才會造成氣不能貫通二脈。所謂打通,其實是回歸根本,通過自我調理或經絡按摩來達到貫通的目的。
“打通”任督二脈的確可防病
在武俠小說里,任督二脈至關重要,打通二脈是武功大大提升的一大要素。在中醫理論里,這兩條經脈對養生保健同樣重要。
羅鴻宇說,督脈是“陽脈之海”,督脈不通,人體內陽氣便不足,就會出現肢體怕冷,氣血功能減退的癥狀;任脈是“陰脈之海”,任脈不通,女性就會出現下腹部不通的病癥,會長子宮肌瘤等。而“打通”任督二脈后,人就會很少生病。因為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于任督二脈;相反的,若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于十二正經脈,因此,中醫有“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的說法。任督二脈通暢,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人體血液循環。
任督二脈“打通要法”
練功者說他們有功法打通任督二脈,美容院里美容師也說她們可以通過手法打通任督二脈,但專業醫師卻說要打通任督二脈,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羅鴻宇坦言,就連他們專業中醫生都難做到。因為“如果本身氣不足,僅靠外力很難將任督二脈打通;但若自身能量充足,它們自己就能通”。外界有一些功法說通過意念可以“打通任督二脈”,但實際上這只是“意通”,而非真正的打通。
羅鴻宇認為,欲要任督二脈通暢,要通過專門的訓練及日常勤培育養護。
第一,要固護身體氣血。氣血充足,任督二脈就會自通。怎樣才能固護氣血?這就要求我們拋開所有的私心雜念。就好比電腦一打開就要消耗電能一樣,人每動一個念頭,也會消耗能量。因此只有開源節流,才能固護好體內的氣血。
第二,學會用丹田呼吸。武俠小說里常常會提到丹田這一詞。丹田是什么東西呢?道教稱人體有三丹田,在兩眉間者為上丹田,在心下者為中丹田,在臍下者為下丹田。中醫里,丹田是一個針灸穴位名,腹部臍下的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四個穴位都別稱丹田。一般所指的丹田,都是說下丹田,即臍下三寸。
用丹田呼吸,也就是每天花一點時間靜坐,用意念想著臍下三寸的地方,把那里當成肺臟,然后一呼一吸。
第三,灸關元、命門穴。關元是任脈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命門是督脈上的穴位,位于腰部,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經常用艾條灸這兩個穴位,可促進任督二脈氣血通暢。
第四,按摩列缺、后溪穴。列缺穴和后溪穴與任督二脈密切相連,能互通。因此經常按摩這兩個穴位,能促進任督二脈的氣血通暢。列缺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即是后溪穴。每個穴位每次按5分鐘,一天按兩次。此外,還可以用靈龜八法針灸來打通任督二脈,但這個需專業人士來操作。
每天按壓列缺穴2次,每次5分鐘,有助于保持任督二脈的通暢。
后溪穴與任督二脈密切相連,經常按壓能促進二脈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