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中期,美蘇在全球范圍內爭奪霸權,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甚至還包括了太空,當時,美蘇兩國都想要自己國家的宇航員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宇宙航行。
最終,蘇聯搶先一步,在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揭開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
太空行走的宇航員
在之前,人類進入太空宛如一個荒唐的夢境,而這次成功的宇宙航行,成功讓人類抬起來頭,注意到頭頂的星空。
可以說,加加林點燃了全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世界各國都加快了研究航天技術的腳步。
比如我國,就在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中國的印記,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從“東方紅1號”到“天問一號”,我國的航天事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其他國家也迅速發展著航天事業,誓要將人類的足跡鋪滿整個宇宙。
中國的火星車
而在宇宙探索過程中,有些天文愛好者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人類能實現太空移民嗎?我們會移居到哪里呢?
目前,人類最有可能移民的星球,自然是火星了,因為以現在的太空技術來說,我們的航天飛船所擁有的速度并不能讓我們飛出太陽系,那就只能在太陽系內尋找合適的第二家園了,而火星,則是被科學家寄予厚望的一個星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星球,迄今為止,科學家并沒有從上面帶回來一絲一毫的土壤,這就讓人困惑不解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人們想象的宇航員登上火星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火星,這顆星球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火星是太陽系體積排名倒數第二的行星,是四顆類地行星中的一個,由于火星的土壤呈現火紅之色,于是又有了個別稱,叫做紅色星球。
火星之所以成為有望人類移民的星球,是因為火星在某些方面與地球有類似之處,比如火星的磁場。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磁場的,磁場是地球的保護罩,可以保護地球不受宇宙的射線傷害,讓地球上的生命蓬勃發展。
火星和它的兩個衛星
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火星應該在某個時期也曾擁有過磁場,并且磁場跟地球類似?,F在進一步的觀測結果證明,火星上的確存在磁場,位于火星南半球區域。
除了擁有與地球相似的磁場外,火星的自轉軸傾斜角度和自轉周期也與地球相差無幾,此外,火星還觀察到了水的存在,對于生命來說,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有水,那就意味著可以居住。根據天文學家發布的消息,我們可以得知,火星的水基本隱藏在地下,在火星兩極和中緯度地區的地下存在大量的冰塊,擁有豐富的水資源,這個發現震動人心。
火星車與火星表面“合影”
2021年,隨著我國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天文愛好者便提出了上面的疑問,為什么不從火星上帶一些土壤回來研究呢?這樣不是可以更加了解火星嗎?
火星表面的巖石與土壤
其實,這并不是科學家想不想就能做的事情,而是存在一系列的考量,讓他們只能放棄從火星上采取土壤樣本的想法,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先來說說月球,為什么人類可以采集月球的土壤卻不能采集火星的土壤呢?
美國宇航員登月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也是人類踏足太空的第一個見證者。當初人類成功在月球表面行走后,就收集了一些月球的土壤用于研究,希望借此弄清楚月球的發展過程,月球曾經是否有生命居住。月球上并沒有大氣層,完全暴露在太陽風和宇宙輻射的傷害下,并且月球缺少對生命來說必不可少的東西——水,因此月球的土壤中不可能存在生命,科學家并不需要有過多的考量,但是火星不一樣,因為科學家推測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尤其是土壤中有極大可能會存在著微生物。
宇航員正在采集月球突然
我們對微生物并不陌生,在地球生命開始演化的最初階段,就是微生物生命。時至今日,微生物依舊在地區上占據一席之地,哪怕是號稱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也只能選擇與微生物共存。微生物雖然細微不可見,但是它們的威力可不小,它們發起威來,連人類都只能甘拜下風,比如說瘟疫,又或者說流感,又或者是傳染病,幾乎都跟微生物有關。經過生命漫長時間的演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微生物也與其他生命之間保持著較為穩定的關系。如果這種平衡被貿然打破,那定然會出現一場災難。別的不說,想想那些生物入侵導致的生態破壞,就知道平衡打破之后的后果了。
科幻電影中的外星生物異形
根據科學家對火星的觀測和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通過人類探測器拍攝的火星照片和火星液態水的存在,都讓科學家傾向于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火星可能并不像月球一樣毫無生命,有極大可能存在微生物。
根據對地球微生物的研究,這些微生物生命極其頑強,有些都已經被冰封了幾百萬年的遠古細菌在遇到合適的生存環境時,依舊復活過來,因此科學家不敢輕易采取火星土壤樣本。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而在地球上發現的火星隕石也證明了科學家的猜測,通過研究,人們在火星隕石上發現了細菌存在的痕跡,也正是因為這個研究發現,證實了科學家原先的推測,對這一想法更為謹慎起來。
如果帶回來的火星土壤中真的存在微生物,一個保管不善,那就會釀成大禍。因為對于地球生命來說,這些微生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一種外星人了。在科學家對火星微生物尚未了解的情況下,貿然將其帶回地球,很容易引發生物入侵等一系列事故,更甚至說,有可能打破地球生命維持了這么多年的生態平衡,掀起來世界范圍的生態災難,到那個時候,可能在電影中出現的生化危機會在現實中上映。
電影里的火星人E.T.
出于這方面的考慮,科學家并不贊成宇航員貿然將火星土壤帶回來,當然,除了對火星生命的顧慮之外,還存在其他原因,那就是技術上難以實現。
月球距離地球很近,所以宇航員在采集土壤樣本之后,只需要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回到地球,但是火星距離地球則遠得多,宇航員從火星回到地球則需要耗費300天的時間,那么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宇航員究竟應該怎么保存土壤樣本呢?這就成為了一個世紀難題。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宇航員前往火星。
由于地球到火星距離遙遠,耗費時間長,風險大,各國都不敢輕易將宇航員送過去,只是發射了一系列的探測器。
根據相關統計,我們了解到人類總共向火星發射了40多次探測器,但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僅僅不到一半的成功率而已,這就導致了各國不敢輕易對火星發射載人飛行器。因為各國培養一個航天員十分不容易,航天員可不是大白菜,每一個都是莫大的財富,輕易損失不得。
去往火星的路線圖
希望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有能力更好地探測火星,在極低的風險下,將宇航員送到火星上,也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可以成功移居火星,邁出宇宙征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