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我這段時間在看電視劇《加油媽媽》,由海陸飾演的媽媽秦薇,讓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秦薇是一個十分焦慮的母親,家里沒什么錢,但她死活也想把女兒送進重點小學。
看到周圍有孩子拿到重點小學的點招名額,秦薇希望借著幼兒園藝術節的機會,讓校長注意到女兒。
于是她逼著女兒練琴,一遍又一遍地苦情教育,對女兒說“你是媽媽的希望”、“媽媽求求你了,這次再堅持堅持”。
甚至她還一直恐嚇孩子,如果這次表演不好,將來就會“沒學上”,給了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
為了吸引校長注意,秦薇特地從網上買了一件價格昂貴的公主裙,但她并沒有把吊牌剪掉,反而是塞進了衣服里。因為裙子價格很貴,所以她打算等演出后再退回去,她還對女兒再三強調不能把裙子弄臟。
她的這一番操作,將“窮酸”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女兒的心理壓力本來就很大,標簽塞到衣服里又很不舒服,等上臺后不得不一直變換姿勢,結果越動越緊張,一場精心準備的演出果然被搞砸了。
作為影視劇中的人物,“秦薇”這一角色,其實是現代社會某些媽媽的真實縮影——出身一般,家庭條件不夠理想,小兩口白手起家,迫切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有著很強的育兒焦慮,并將這種焦慮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然而,重視孩子的教育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強行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逼迫孩子為自己的夢想買單,只會讓孩子過早“成熟”,意識到家庭與家庭間的巨大經濟差距,慢慢失去自信。
為了維持體面,秦薇努力地裝成一個有錢人,假裝丈夫是精英,假裝每天有專車接送,假裝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
而女兒為了配合媽媽裝成有錢人,也不得不“懂事”、“好好表現”,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被剝奪了任性、犯錯的權利和勇氣。
當藝術節演出失敗,女孩手足無措站在鋼琴面前,一臉無辜地望向媽媽時,臉上是肉眼可見的委屈,還有揮之不去的自卑。
現實生活中,有些媽媽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安排孩子的一切,逼迫他們做這做那,把自己的榮辱,強行施加到孩子身上。
就像秦薇一樣,她為了女兒的前途不惜一切,不愿意承認自己就是普通人家的一個普通媽媽,為了讓女兒不“輸在起跑線”,拼了命地“雞娃”。
而在這樣的教育下,女孩小小年紀就心思重重,幾乎很少露出笑臉,整天的所思所想,都是如何滿足媽媽的要求,變得懂事、乖巧,幫媽媽偽裝好所謂的“有錢”形象。
然而,媽媽應該反思的是,如果自己在事業上沒什么建樹,憑什么要求孩子為自己的夢想買單?如果孩子早早被壓力壓垮,將來又怎樣功成名就?
秦薇和愛人都是農村人,通過上學來到了大城市,并渴望著留在這里。
也正是因此,他們對下一代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希望她輸給土生土長的“本地娃”,拼命也要讓她上多種課外班,學習各種才藝,不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確實有不小的區別,每位父母的能力也有很大差距,作為父母,想把一切最好的給孩子無可厚非,但最關鍵的,不應該讓負擔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也不應該采取一些不光明的方式,不擇手段達成目的。
對孩子來說,這種超出負擔的愛,反而是一種傷害。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其實不妨量力而行,不必去和任何人、任何家庭去攀比。
如果能夠掌握好自身的節奏,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幫孩子過得更快樂,取得更大的成就。
結語:
每個家庭的各方面條件不同,我們完全不必虛榮心作祟,偏執地給予孩子超出自身條件的教育資源。
作為父母,即便想給孩子最好的,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最后只會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今日話題:你對秦薇的這種做法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