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職場劇中看到一些心地善良的主人公,卻因為各種原因被同事排擠和遠離,難道善良也是一種錯嗎?
在現實的社會中,善良雖然是美德,但善良的人卻未必人緣很好。反而那些看起來不太善良的人,卻反而混得風生水起。
那么,我們是否就應該放棄自己的善良呢?
我覺得也并非如此,只要明白以下三個道理,我們依然可以在保持善良的同時維系好人際關系。
我有個前同事叫小江,她是個90后女生,性格是善良,但說話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
比如有次在開會的時候,領導說了一個任務,交給她去完成,結果她直接在現場就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任務還缺乏一些條件,很難按要求去完成。
在那個十多人的場合下,領導聽她這么說,臉色都變了,告訴她無論什么情況,都必須要去完成任務。
因為這件事,小江也得罪了領導,所以在那一年的崗位晉升上,本來充滿希望的她,也就失去了機會。
善良的人心地好,為人真誠,可卻不會溜須拍馬,說話不注意區分場合,就很容易導致人緣不好,甚至影響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我們要明白人性都有弱點,喜歡聽好話或者被夸獎,所以善良的人一定要掌握說話技巧,有些話不該說的就得忍一忍,千萬別把好事變成了壞事。
我們公司的財務經理,就是個心地善良之人,她的言行舉止非常端正,從來不弄虛作假。
老板欣賞她這樣的優點,所以把公司的財務大權都交給她。
可這位財務經理在崗位上這些年,卻得罪了不少同事。因為她這個人內心的正義感太強烈,原則性很高,不懂得一絲一毫的變通。
有些工作上的需要,別人請她幫忙協調,實際上也可以有融通的辦法,但她只要感覺到一點風險,就絕不會答應。
后來得罪人太多,到了老板耳朵里,老板漸漸也對她有了想法。這讓善良的財務經理很委屈,我明明是在為公司努力管錢,為啥大家都不理解我呢?
我想這本質上不是善良惹得禍,而是財務經理情商不夠高,那些擁有好人緣的職場人,僅僅善良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人際關系的智慧,盡可能為自己營造一個有利的人際環境。
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者鮮矣仁。意思是會說話的人,心腸往往不太善良。
某些情況下,這句話是對的,但真實的社會上卻未必。
然而有些心地善良的人,卻誤認為自己的不善表達正是善良的象征,所以忽略了自己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培養。
實際上,在人際關系中,擅長溝通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舉個例子,某件事同事冤枉了你,然后你沒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去和對方溝通解釋,反正我善良,你們自己合計著辦。
可同事已經對這件事有所不滿,并不會看你平時善良就覺察到那與你無關。
所以具體的問題沒有效解決,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卻搞僵了。
這就是善良之人遭受的一些委屈,但難道自身真的一點錯都沒有嗎?
總之,職場是非常現實的,我們需要用許多武器來呵護自己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