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號:DaDababy英語啟蒙( ID:dadababyabc)
1
特殊作業走紅網絡
父母情緒管理引發思考
暑假已經過去了20多天,武漢某一小學的一份特殊暑假作業卻突然在網絡上火了起來。
這份特殊的暑假作業并不是“數一億粒米”之類的高難度體力活,也不是海量的習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
布置這個作業的程老師這樣說:“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這次不生氣活動也是希望能讓孩子們養成情緒管理的習慣?!?/p>
家長和孩子需要下載一個情緒記錄表格,表格中有“晴”、“多云”、“小雨”、“大雨”四個選項。
當然表格上記錄的并不是天氣,而是當天家庭的“情緒晴雨表”,后面還有對當天家庭情緒情況記錄的“原因分析”和“調節對策”。
一個學生的晴雨表被發布到了網上:
“7月30日,晴,即將和爸爸見面了,很開心?!?/p>
“8月4日,多云,爸爸多喝了點酒,媽媽不高興,爸爸泡茶給媽媽賠禮?!?/p>
很多家長表示開始覺得這個21天不生氣作業很簡單,肯定能輕松完成,但是真正做的時候才發現那么難。
21天看似不長,但全班44名同學僅有一對雙胞胎家庭挑戰成功。
老師統計的數據顯示,家長生氣的概率要比孩子高25%。
通過這次活動很多家長才發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在生活中生氣的頻次明顯高于孩子。
2
孩子真的能感知父母情緒嗎
前不久看了一個荷蘭的公益廣告《父母孤兒院》,深受感觸。
短片中,一對姐弟來到一家收容父母的成人“孤兒院”,由一位女士引導他們挑選父母,每一對父母都在一個個類似“櫥窗”的透明隔斷里,等待著孩子們的挑選。
姐弟倆一共見了四對父母。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客廳的沙發上看書,媽媽在打掃衛生,看到孩子們的到來,兩人溫柔的對望,停下了手里的事情向孩子們點頭示意。
看到這對父母,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第二組父母:在廚房里共進晚餐,廚房很樸素,他們的家庭可能并不是很富裕,然而就餐時他們的歡聲笑語不時傳出,見到姐弟倆,媽媽笑著給他們倒了一杯飲料。
看到這對父母,姐弟倆不約而同地笑了。
第三組父母:這是一家三口,父母在一個櫻花樹下,推著一輛嬰兒車在散步,兩人溫柔的在對話,媽媽很漂亮,爸爸也很有愛,姐弟倆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爸爸蹲下來笑著和他們交流。
姐弟倆的眼神中充滿著渴望,覺得這樣溫馨的家就是他們想要的。
就在這時,姐弟倆被拉去見了第四對父母。
第四組父母在一個凌亂的臥室里,媽媽拿著一個酒杯,爸爸衣衫不整,醉醺醺地和媽媽爭論著什么,之后媽媽憤怒地摔碎了東西,嚎啕大哭。
姐弟倆的表情瞬間變了,原先的笑容逐漸被恐懼和無助代替。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太小,還不懂大人的世界,其實他們心里什么都明白。
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經歷造成。”
有時候孩子會察言觀色,甚至有些小敏感,這些可能都是被父母不穩定情緒刺激后的應激反應。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也是最初帶他們認識世界的人。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成為孩子通往夢想生活的絆腳石。
3
不穩定的情緒
傷害孩子一生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一頓;
孩子窩火狠狠地踢了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迎面開來一輛卡車,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著名的“踢貓效應”,形象地描繪了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央視曾花了10年的世界完成了一部教育記錄片《鏡子》,其中一個人故事就深刻地反映了孩子和父母情緒之間的關系。
十四歲的男孩澤清,已經輟學兩個月了,他成天呆在家里上網、下軍棋。
他看起來安安靜靜的,能夠和同學和睦相處,然而在父母面前,他卻是另一種樣子。
家里的一扇門也被澤清砸爛了,露出一個刺眼的破洞,像是隱藏著一種不被理解的苦楚。
墻上貼了張寫滿“恥辱”、“隱忍”、“黑社會”之類詞匯的紙。
媽媽忍不住掉眼淚:“那是他最痛苦的時候,做出的事情。
孩子經常說我賤,他拽著我的頭發,把我逼上墻角,然后拼命打我,他的指甲長期不剪,用指甲抓我,也動過刀子?!?br>
澤清卻不認同母親的說法,他說:“我媽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后都是她對的,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但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父母的情緒暴力與家庭的冷漠,甚至認同了這種畸形的家庭文化。
他越來越像他的爸爸,開始對媽媽動手,爸爸成了他的一面鏡子。
帶著個人情緒的教育,是最無效的教育。
成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挫折,面對孩子時可能就會因為一些小事就突然對孩子發火,將情緒宣泄在孩子身上。
我們潛意識地以為壞脾氣是自己的,就算情緒失控也是一時,沒什么大不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被壞情緒輻射。
4
情緒是雙向影響的
穩定的情緒是孩子人生的助力
同事小米是公司里出了名的好脾氣,為人平和溫婉。
有一次公司組織親子游,半天的行程下來,大家都餓了,午餐時菜剛端上來,幾個小朋友就開始爭搶了,一個小男孩在搶南瓜餅的時候,把湯濺了別人一身。
小男孩的媽媽氣得大吼孩子,把他罵了一通,最后媽媽生氣,孩子哭泣,周圍人尷尬不已。
小米女兒卻勸起了小男孩的媽媽:“阿姨,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哦,小哥哥我的南瓜餅給你吧?!?/p>
一路上其他家庭已經亂得一團糟,而小米一家人一直都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爸爸媽媽一次都沒有發過火。
一家人說話都是和和氣氣的,小米的女兒還幫忙安撫其他哭鬧的小朋友。
我們向小米取育兒經,怎么能和孩子相處得這么好。
小米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情緒很重要,我們從來不當著孩子發泄負面情緒。”
小米在家設置了一個“生氣角”,誰生氣了,就去那里冷靜了再出來。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小米女兒的情緒一直很平和。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情緒穩定,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孩子長大以后會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感受幸福。
5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可能有人會說,怎么可能一直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每天犯那么多錯。
孩子的內心很柔軟,小小的他們可能會犯錯,但是成長不就是一個犯錯和改錯的過程嗎?
做好自己情緒管理,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慢慢地做些小改變:
1、多讀育兒書,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生活中遇到任何一個困難,都會有一本書在等你,父母多讀育兒書籍,能夠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狀態,并以此來調整教育方法,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憤怒的時候先冷靜,再說話。
憤怒的時候最容易犯錯誤,也最容易傷害最親近的人,下次當孩子點燃我們憤怒的小火苗時,在心里默念三遍:“孩子是親生的”,再開口說話。
3、承認自己的壞情緒,并坦然面對它。
每個人都會有壞情緒,每一份壞情緒都需要一個表達的出口,被阻止的情緒,需要有一個歸處,可以在家里設置一個“出氣角落”宣泄情緒。
4、能用說的,就不要用吼的。
中國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河東獅吼,壓不住火的時候音量不自覺就提高了,對孩子來說越是罵越是聽不見。
教育孩子不妨溫柔一點,你會發現那個小人兒慢慢也會軟下來。
我們總覺得以后的日子還長,改變的機會還有很多。
然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永遠無法彌補。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p>
愿每一個孩子都被父母溫柔以待,不再受到壞情緒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