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青春期的親子關系,是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
大多數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展現出各種叛逆情緒,做父母的希望與孩子和諧相處,孩子卻總是把門一關,拒絕溝通。
很多父母會因此責怪孩子,導致親子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沖動的,同時也是敏感、脆弱的。
這個時候,家長只有了解清楚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順暢溝通。
給孩子說“不”的權利
孩子小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要依仗大人的,比如想吃什么要經過父母同意,想去哪玩也必須有人陪著。所以,對于父母要求的事情,他們通常沒有選擇的權利。
進入青春期,孩子不僅個子長得和父母一般高了,從心理層面上來說,也逐漸從仰視變為平視,開始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而想要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避免父母的干涉,他們就會有意回避談論自己的事情。
所以,孩子青春期和父母的話變少,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代表著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
在這個階段,尊重孩子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可能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習慣了“說一不二”,到了青春期,就會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再行得通。
這就是因為你侵犯了孩子的平等原則,而孩子只有在確定有說“不“的權力時,才會考慮你說的話。
所以,建議家長們調整溝通方式,平時把要求命令的口氣改為商量的口氣,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朋友平等對待,當家里有需要商討的事情,也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感受到了這種平等關系,才容易敞開心扉。
保護孩子自尊心
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明顯的心理特征,那就是自尊心很強,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很多初中的學生,往往會因為某學科的老師對自己特別關注,而認真學習這門學科。反之,如果他不喜歡某個老師,那他教的學科也不會好好學。
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把握好力度。首先,永遠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欣賞和鼓勵更能讓他們充滿自信,把事情做好。
其次,在指正孩子的錯誤時,話說到了,不一定非讓孩子口頭承認錯誤。因為這個年齡,在自尊心地作祟下,想讓孩子坦白承認錯誤是很難的。
硬逼著孩子認錯,他反而會頂撞回來,最后吵得不可開交,事態發展可能早就超出了認錯本身。
所以父母們切記,不要輕易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平時少嘮叨、多觀察,在關鍵時刻指出關鍵問題,孩子才更能聽得進去。
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同時也進入了學業壓力最大的時期,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波動。
很多家長忙著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問題。
要知道,在這段關鍵的成長時期,孩子的學習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先前,我曾聽到一位家長給孩子打電話,上來就問最近的考試成績,得知分數不錯后,高興得不得了,但緊接著又督促孩子繼續努力。家長對著電話嘮叨了半天,隔著電話,我都替孩子感到不耐煩。
對此我是想說,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不要完全和老師站在一個戰線上。
在學校,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有老師緊盯著,作為家長,更重要的是顧及孩子的全面心理發展。
當你給孩子打去電話,更需要問孩子:你上學快樂不快樂?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你有什么想法?
要知道,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很多問題,是老師所無法顧及的,而這些才是家長需要和孩子交流的,是孩子想要傾訴的心聲。
了解孩子的朋友
從青春期開始,孩子的獨立意識變強。你會發現,很多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時悶不吭聲,但他卻會跟身邊的朋友無話不談,而這個朋友往往是同性別的同齡人。
因而,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一些情況,而孩子又不想跟你溝通,你完全可以從他的朋友身上間接了解。
比如趁著孩子過生日,你可以把孩子的好朋友都請到家里來,開一個生日聚會,借這個機會認識下孩子的好朋友。
如果你發現孩子交的朋友不好,不要著急表態,要先問問孩子,他欣賞這個朋友身上的什么特質,了解孩子為什么要和他交朋友。
比如孩子的好朋友是愛打架的“不良少年”,那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被欺負了,由于怕被別人笑話,往往不會找家長老師告狀。那么,他只有結交了壞孩子,才不會被欺負。
這樣,家長便得以及時發現孩子遇到的問題,一定程度了彌補了溝通障礙帶來的弊端。
當然了,孩子結交了不好的朋友,你也要提出建議,不是責令其立即斷交,而是表達自己看到的一些問題,并詢問他是否認同。
話說到這里,剩下的就是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有能力自己把握。
總的來說,孩子和父母的話少了,距離遠了,卻并不意味著拒絕溝通,只是先前的溝通方式不適用了。
作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已經成長到新的階段,及時作出改變來適應新的變化。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大人的必經階段,只是他們的各方面仍然還不完善、不成熟,無法真正的獨立,才會衍生出各種問題。
經過了成長的洗禮,孩子終能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