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教養是什么?”
有人說:“教養,就是讓別人舒服,自己也不憋屈。”
有人說:“教養是不占別人便宜,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有人說:“教養是體諒他人的不易。”
他們說的都對,但卻不如陳丹青說的精辟:“教養就是細節。”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令人舒服的細節,而最容易暴露出來的就是教養的問題。
教養,就是會在細節里出賣你的東西。
一個人的教養,也許是一次暖心的讓座,一個包容的微笑,一個真誠的贊美,一次體貼的沉默,一次無聲的相伴……
學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這里的“尊重”絕不是社交場合的禮貌,而是一種平等的尊重,來自于內心深處對他人的深切理解、關愛、體諒與敬重,這樣的尊重絕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響。
一個有教養的人,他一般都很善良,三觀也很正,他會顧慮別人的自尊和感受,他不會隨意去指責批評別人,更不會隨意以任何理由去傷害任何人。
良好的教養是一個紳士最好的品格,是一個男人帥到骨子里的內涵。
而一個人真正的教養,往往藏在閃光燈后,舉手投足間,潤物細無聲。
教養不是一種被稱贊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本真的善良。
真正的教養是真情流露,是日常養成的行為習慣。
教養不需要偽裝,不需要刻意表現,你無意中說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比你獲得的所有榮譽、頭銜更能代表你自己。
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接觸的人都會藏進你的氣質里,融入到你的血液中,變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最終都會反饋在你的言談舉止中,投射到每一個行為細節上。
不管是生活還是愛情,一個有教養的人,才值得別人尊重和愛戴。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都把教養弄丟了,做什么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別人必須圍繞著自己。
這樣的人,得不到朋友的尊重,也得不到愛人的真心,只會讓別人都對TA退避三舍,嗤之以鼻。
記得董卿曾經在《開學的第一課》采訪過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因為徐老先生是坐在輪椅上的,所以董卿在采訪的過程中跪著進行了采訪。
只見董卿穿著高跟鞋和緊身裙,半跪在舞臺,在對話時一直保持和老先生平視或者仰視的角度,既優雅又有禮貌。
她的這一跪,不僅表達了對大師的尊敬,也表達了對文化的尊重,一個小小的細節,也一下子體現了董卿的教養,大家紛紛點贊。
什么叫做教養?
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它是由于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自身的品德內涵和道德修養,而形成的行為道德準則。
教養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東西,其實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出我們的教養。
教養,源于生活,來自細節,也是一個人身上最高貴的品質。
教養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
教養不需要標榜,而且也很難“裝”,它是滲透到骨子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體現在你一言一行之中的習慣,它與地位、身份、財富統統無關。
是的,教養就藏在你生活當中的細節里,當其成為習慣,你就會溫潤如玉,與你相處就會如沐春風……
有人說:一個人,最起碼要有“因為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而感到不好意思”的自覺,才談得上最基本的教養。
深以為然。
有一種教養,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
看似不起眼,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石。
一個有教養的人,跟他的出身、家境、工作、擁有的權利和地位,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教養,應該是植根于內心的善意,是深藏內里的溫柔。
是待人真誠,是懂得尊重,像夏日清風,如冬日暖陽,處之舒適,見之安心。
一個人的教養,恰如暗夜中最閃亮的星,總在你抬頭仰望星空的那一瞬間,讓你倍感溫暖。
朋友,請不要讓細節出賣你的教養。
真正的教養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培養和提升,無論身在何位、身處何地,去努力學習體恤他人,去嚴格要求自己,去積極探索和發現事物中的更美好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