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忙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與認可。
當你看到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感到競爭的壓力。如果你沒有表現得像他們一樣忙碌,你很可能就會感覺自己在混日子,從而進一步放大了你的壓力。
但是,你看上去忙碌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高效的工作者。在大多數時候,很可能一個忙碌的人1小時完成的工作量,一個高效的人15分鐘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所以問題來了:你是想做一個忙碌的人還是一個高效的人?
答案很明顯是后者。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高效人士會有哪些好的習慣。
高效人士會去爭取對于事物的把控權。他們會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他們能夠控制的事情上,比如說閱讀和健身。
所以你絕對看不到他們抱怨哪些超出他們掌控范圍的事情,比如天氣、交通等。畢竟對于這些事情,你抱怨了也依然無法改變什么。
但是你能夠控制你的心態。與其抱怨,不如將寶貴的精力放在那些有益的事情上。
而控制心態的最好辦法就是學會積極主動,去意識到你能夠掌握主動權。這樣,當你不如意的時候,不至于因負面的情緒而陷入一種悲觀消極的惡性循環當中。
在時間管理領域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叫“四象限法則”。簡單說來就是把你的工作任務按照重要性和緊迫性這2個維度進行分類。
進行分類后,大部分人會把精力優先集中于那些“重要且緊急”的事項上。這沒有問題。
但是在處理“重要但不緊急”和“不重要但緊急”的先后順序上,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傾向。
高效人士會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上。
因為這種類型的事項是能夠帶來長期收益的。當你完成這一象限內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有成就感,也就會更有動力維持高效工作。
那些很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會有廣泛閱讀的習慣。
當然,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很難讓我們單獨拿出一大塊時間來閱讀。但是作為替代,我們可以通過聽書的方式在零碎的休息時間里持續成長。
比如在上下班通勤的時候、在睡覺前、在打掃衛生或者做飯的時候,只要你愿意找,就總能找到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
聽書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獲取一本書的精華。這不失為是一種高效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人各有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精神最好的時間段。有的人是在上午,有的人是在下午,還有的人是在晚上效率更高。
你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確保那些需要思考且高強度的工作放在你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來完成。然后將那些程序性的、不太費腦子的事情,安排其他的時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更有效率,你就要更有策略地使用自己的精力。
當你弄明白自己什么時候效率最高之后,就需要好好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了。
如果可以,最好是放在頭一天的晚上。這樣你就不用浪費一大早寶貴的精力去計劃今天要做什么,而是直接開始執行。
一般而言,如果你在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的話,你可以把那些困難的和重要的工作放在一開始。
同時,在制定計劃的時候,你也最好預估一下自己所要花費的時間,這樣做有2個好處
(1)迫使你去全面地分析并了解工作任務,讓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
(2)可以鍛煉你的預見能力,讓你做事更有前瞻性。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最終是讓我們變得更高效還是更低效?
有的人認為是前者,理由是他們能夠同時做很多事情,并且每件事情都做得不錯。
但他們卻沒有想過,如果他們轉變方式,一次只專注于做一件事情,會不會取得更高的效率?
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會讓你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可以讓你大腦的思考過程不會被打斷。這樣做看似很慢,但它會提高你單位時間內的產出。從而,從整體上,所見你的時間。
你是需要同時做很多事情,效率才會高的人嗎?
起碼我不是,所以我會選擇每次專注于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