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陽明是我國的心學大家,他創(chuàng)立的“陽明心學”是對儒家思想一次新的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刻影響。王陽明在心學體系的建樹上能夠用絕唱一詞形容,創(chuàng)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是后世學習還有借鑒的榜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溝通和交流也時有發(fā)生。接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會懂得好人難做的道理。
當我們對一個人付出了真感情,或者真心想幫助他人的時候,其實自己就是一位善良之人。畢竟每個人都很忙碌,也少有人顧及他人細微的感受,當有一個人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起別人,就足以說明是真心和善意的。
但是善良之人也屬于心軟之人,他們由于沒有原則,做什么事情都受人擺布,最后成為了別人成功之路的墊腳石。不但自己應該得到的好處被人“放了鴿子”,還會被人說成是懦弱的老好人。這實在和我們設想的以誠相待、互相幫助的愿景相差甚遠。
與其說做一個人畜無害的老好人,倒不如做一個有鋒芒的好人
01
第一 看清冷暖,巧用利益
相益則親,相損則疏。益者,利之也。損者,害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彼此之間有益處,就會互相親近,彼此之間有害,就會互相疏遠。益處,就是利益,而損處,就是害處。
心軟之人總是覺得自己只要付出了真心,就會得到別人的贊賞和喜歡,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真誠是人之原則,也是道德的底線,但是絕非真誠就能贏得別人的以誠相待。很多善良之人往往看不透這點,一廂情愿認為自己做對了,就會得到真心的朋友。
事實上,別人對你相近還是疏遠,其實就是我們本身有沒有價值。如果沒有價值,那么再善良和心軟的人,也會被人嫌棄,甚至被說成老好人。所以基于鬼谷子這個觀點,我們做心軟之人的同時,一定要優(yōu)化自己的內在和外在,才會得到更多的朋友。
但是因為利益得來的朋友,又會因為消失而退散,這是永恒的法則。所以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可將自己的真心和盤托出,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和利益的考驗,而那些中途散場的人,無非是因為彼此的利用價值不對等而已。
02
第二 學會保持靜默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
智者喜歡保持沉默,而愚者總是侃侃而談。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理解和包容,而愿意傾聽我們,并且給我們人生建議的,除了親人就是真正的朋友了。
心軟之人要懂得沉默,多去感受別人的想法,懂得傾聽別人。這樣就會知道對方心中所想,不但能有效地和對方溝通,也能通過對方的言談舉止判斷出這個人是否值得深交。
知了叫了整整一天,沒人理會;而公雞只叫一次,所有人聽到聲音都起床干活。所以多做一個傾聽者,是善良和心軟之人為人處世的法則。
03
第三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鬼谷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看清別人,其實還是要先看清自己。俗話說烏鴉只看到別人黑,卻看不到自己黑。人們總是喜歡把別人的缺點放大很多倍,卻對自己身上的缺點視而不見。
心軟之人經常犯一個毛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解了別人,認為對方是個好人,不會傷害我們。最后當背叛來臨時,就會悔之晚矣。其實對一個人想要了解透徹,鬼谷子告訴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只有自己認識了自己,才會更加清楚認識別人,看透對方是忠是奸。
正所謂“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之所以明智中的“明”在前,而“智”在后,充分說明了要先明而后智,先自知然后才能知人。很多心軟的善良人,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夠了解別人,但是一個自己都無法了解的人,又怎么去那么清楚地看清別人呢?
老話常說“人心隔肚皮”,又有“日久見人心”等智慧之語,無不強調識人之難。通過短暫的交流和溝通就想了解一個人,本身就需要對自己有個充足的認知才能做到。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王陽明心學中粗淺的認知罷了!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xiāng)平八郎,曾在授勛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邊只7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圣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于活了大半輩子什么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fā)揚了王陽明的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