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一、唯物辯證法及其基本觀點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1.基本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 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 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2.五個范疇
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范疇是: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范疇,比較重要的辯證范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
3·特征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 個總的基本特征,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
4.實質與核心
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唯物辯證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聯系與發展,而對立統一規律 揭示的是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 所謂聯系實質上是矛盾與矛盾、矛盾這方面與矛盾那方面的聯系, 所謂發展實質上是矛盾推動下的發展。
(2)唯物辯證法是有著豐富內容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而對 立統一規律則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唯物辯證法的 其他規律與范疇都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
(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而是否 承認矛盾則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
(4)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矛盾分析法則是最 根本的認識方法。
5.要求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1)從唯物論角度看,創新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要 堅持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解放思想與實事求 是的統一。
(2)從辯證法角度看,創新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反對因循守舊、思想僵化,要勇于支持新事物;要既批判又吸收,勇 于推陳出新;要在積累的基礎上勇于實現突破,促進事物的質變。
(3)從認識論角度看,創新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實現認識過程 的兩次飛躍。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1.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
哲理原理內容方法論
聯系的普遍性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聯系;每一事物內部 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 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自在事物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系都 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 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 聯系,建立新的聯系。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反對無視聯系,違背聯系,或主觀臆造聯系)。
②根據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聯系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的,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整體的地位和作用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
②任何部分都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③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
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部分的地位和作用①部分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②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③部分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的部分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①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其數量、地位、作用、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部分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 于整體。
②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對整體起決定 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①一方面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 最優目標。
②另一方面又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系①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 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②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 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③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 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用 綜合的思想方式來認識事物。
要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 就要:①著眼于事物的整體 性,從整體上把握系統的功能 和性質。②注意遵循系統內 部結構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統 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勢。④用綜 合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從整 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 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 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 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2.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什么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 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光明,道路 曲折。)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 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③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 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 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量變和質變的含義: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 的變化,叫做量變;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
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b.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 量變。
c.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 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③方法論:
a.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b.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c.反對兩個極端:急于求成和優柔寡斷。
3.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
(1)矛盾即對立統一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 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 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由于事物 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 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 場合則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 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 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 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 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視主流,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4.辯證的否定觀
(1)含義
辯證的否定觀是建立在對肯定和否定對立統一的辯證理解的基礎上的,它認為辯證否定究其實質而言是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而進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過自身的否定,實現事物的自我運動、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2)基本內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運動的結果。
②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③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系起來的。
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
(3)重要特點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事物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就 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舊質向新質的飛躍。沒有辯證 的否定,就不會有質變和事物的發展。因此,辯證的否定是實現事 物發展的重要環節。
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并在 舊事物的母腹中成長起來。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把舊事物 簡單地全盤拋棄,而是在拋棄舊事物消極的不合理的因素的同時, 保留并且改造吸收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作為自己生存 和發展的基礎,所以,辯證的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唯物辯 證法認為,作為聯系和發展環節的否定,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 又保留??朔w現了事物發展的非聯系性,保留體現了事物發展中 的連續性,辯證的否定就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繼承與發展 的統一。
(三)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分歧之一分歧之二分歧之三根本觀點根本分歧
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 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 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形而上學孤立的觀點靜止的觀點片面的觀點否認矛盾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含義
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其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廣義指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狹義則專指關于社會關系的意識,即意識形態。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它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并對社會存在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
(二)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必須先進行物質 生產,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精神生產。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社會, 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
(3)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 的發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社會 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1)從質的方面看,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不同 性質的作用。
(2)從量的方面看,無論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什么性質的 作用,都有程度深淺、范圍大小、時間久暫、作用方式、反饋方式的 不同。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的變化最終會引起社會意識的相應變化,但是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并非一定同步進行,人類意識在思維層面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可以與現實的社會存在 相對地分離,因此社會意識有時候會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 候也會超前地對未來的社會形式進行思考和規劃。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 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生產力的狀況:
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含義
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三)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cing: 0?`?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