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北京城的風水龍脈。
在說北京的龍脈之前,我先給大家大概介紹下什么是龍脈?咱們整個國家的龍脈是哪兒幾條?
什么是龍脈呢?它就是隨山行走的氣脈,就是指起伏的山脈。因為山脈蜿蜒起伏,千變萬化的形態,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與咱中國人所理解的龍的樣子很相似,所以在中國風水學上就把山脈比喻成了龍。而龍一般就是指地理脈絡,其中江河是龍自身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古人認為,通過龍脈可以判斷出建筑的因果吉兇。
龍脈的分類,就想一棵大樹一樣,有根龍,干龍,支龍,葉龍之分。在風水學中,公認昆侖山是咱們國家的“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根龍,它從昆侖開始發源一直延伸到世界各地。從昆侖山向東延伸出了3條最重要的干龍,分別是北干龍,中干龍和南干龍。而其中北京的位置就在這條北干龍之上。自昆侖山到燕山,這條蜿蜒曲折的巨大龍脈橫臥于中國北方,從昆侖山而來的這股龍脈之氣,全部凝聚在北京天壽山,也就是皇城的靠山之中,龍脈行到此處,則氣止結穴了。
在1262年,元朝的政治家劉秉忠,秉著“自古建邦立國,先取地理之形勢,先王脈絡,以成大業”的原則。他親自帶隊,跋山涉水,順著這條龍脈尋找龍穴,并在那里定位了元朝的皇宮,開始營建元大都。劉秉忠這人,精通“易經”且深得忽必烈的信任,據說連元朝的那個元字都是他從易經中找到給起的名字,取得是“大哉乾元”之意。其中他有位徒弟,就是元朝著名的水利學家和天文學家,郭守敬。
這兩位大仙兒自從發現了這條藏風聚氣的龍脈,也就是燕山山脈以后,就以此作為了整個都城的靠山。而在此時,他們還發現在這條龍脈上的,也就是玉泉山方向流出了一股的水系龍脈,是從玉泉山流到了翁山湖(現在的昆明湖),并在那里潛入地下,然后在萬歲山(就是現在的北海瓊島)又流了出來。如果能把這股龍脈引進京城和皇宮,并以此作為當時皇宮的靠山,這樣一來呢,城也有了龍脈靠山,皇宮也有了龍脈靠山,并且還做到了和昆侖山一脈相承。一舉多得。
那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為龍脈引導到京城和皇宮呢?劉秉忠和郭守敬經過多年的設計和建造,通過“明”和“暗”兩種方式,把這條龍脈引進城里。這“明”的方式就是在地上,通過人工開鑿水渠,把玉泉山的水引入京城,經今天的太平橋大街南行,東轉,再經今天西四南大街的甘水橋,太液池,流入大內,在經過皇宮正門的圍橋(也叫作周橋)流入皇宮,從此讓皇上喝上了來著玉泉山的水。然由于此水來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屬“金”,所以就被叫為了“金水”,這樣就有了金水河一說。
在風水學上對住宅的講究,要左青龍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站在朝南開的大門前,面朝南的方向時,相對的左手方向是東,在東面要有流水,即青龍。右手方向為西,哪里要有大道,即白虎。前面要有池塘,即朱雀。后面要有丘陵,即玄武。而其中這青龍是四靈自首,具有統治地位,所以要給皇宮配上青龍,于是二人就修建了河道。將什剎海,積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繞宮殿東側,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并由此向東南方流去,這樣皇宮的東面就有了龍脈的延伸,也就有了青龍。這條青龍名字叫“御河”也叫“玉河”。就是現在南河沿北河沿大街。
這是明的方式,那暗的方式呢?劉秉忠通過山向走勢和地殼結構分析,通過做相應的水文調查。發現這玉泉山的水在地下是一直從西北向東南流動的,這就是條地下的龍脈啊。劉秉忠通過此脈絡,找到了下游的“龍泉”,并堪定太液池為正穴,決定在此營建“大明殿”,并圍建大內,營造宮殿。
到了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的時候,繼續沿用了這條地下“龍脈”。 但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余王氣。于是乎,當時的風水師就把明朝的宮殿的中軸東移了一小段,使元大都宮殿的中軸落在明朝宮殿的西面,處于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從而加以克煞前朝殘余王氣;明朝還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以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臺山“燕墩”)這樣的風水格局就形成了。
現在故宮地下龍脈的流經方向是:從紫禁城的西北角潛入地下,再經過經過現在故宮里的慈寧宮,中和殿,文華殿,文淵閣,至大庖井,從東華門向外流出,再向東流經王府井的,然后向東流去。據說王府井的那口井里的水,口感甘甜,這說明它也是這條龍脈上的水。慈寧宮東側就是就是元朝大內的大明殿,這個大明殿就是“龍穴”所在。
為了證明此處龍脈的正確性,據傳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佐證:一是在現在故宮內的傳心殿內,有一口大庖井,它是宮內年代最久遠的水井。無論天氣多么干旱,井水也不升不降,后世皇帝供奉“龍泉井神”就在這里,它是元代專供皇帝飲用的井水。這就是劉秉忠勘測到的“龍泉”。第二個佐證:就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做過全國水質調查,證明此井水的水質水質和玉泉山的水不相上下,這也說明流經此地的水,是源于玉泉山這條龍脈的分支。第三個佐證就是:在建國后,在對故宮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時,工人剛開始挖掘很淺的位置,就開始水流不止,并在哪里發現了柏木樁,從而進一步揭示了“龍脈”的存在。
由于劉秉忠和郭守敬當年對北京城的規劃十分完美,所以到了明清的時候,基本沒有什么大的改動。
上述就是北京龍脈的一些小故事,今天呢,就先和大家聊到這里,咱們回頭見。
媒體來源:京師玩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