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屬于副省級城市,是江蘇省的省會。截至2019年,南京市下轄鼓樓區、玄武區、建鄴區、秦淮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浦口區、六合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11個市轄區。
點擊加載圖片
鼓樓區,因境內有明代古跡鼓樓,故以“鼓樓”二字得區名。
1933年設立第六區。1939年1月改為第四區。1942年1月改為自治實驗區。1945年復稱第六區。1950年6月更名為新五區(亦稱第五區)。1955年更名為鼓樓區。1960年5月改為鼓樓區人民公社。1962年10月復為鼓樓區。1967年3月更名延安區,1973年11月復稱鼓樓區,沿用至今。
點擊加載圖片
玄武區,以該區內有著名的玄武湖而得名。
1933年3月,稱第一區。解放初期,仍稱第一區。1955年8月,第一區改稱玄武區。1960年5月,玄武區改置玄武人民公社。1962年8月,復置玄武區。1967年3月,玄武區改稱要武區。1973年11月,要武區復稱玄武區,沿用至今。
點擊加載圖片
建鄴區,由南京古地名“建鄴”而得名。
晉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鄴者,鄴城,河南古地名,系司馬氏發跡地,以建鄴為名,寓不忘故土之意?!敖ㄠ挕敝纱硕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南京開始設置區級建置,區境為第五區。1950年6月,南京重新劃區,原第五區改稱第四區。1955年8月,第四區改名為建鄴區。1967年3月改為紅衛區。1973年12月復名建鄴區,沿用至今。(“紅衛”:1967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產物,寓又紅又專之意?!暗谒摹?、“第五”:當時區建級建制以排序式確定。)
點擊加載圖片
秦淮區:因境內有秦淮河而得名。
1933年始設為第三區。1955年改名秦淮區。1960年改建秦淮人民公社,同年原雨花臺區部分并入。1962年原雨花臺區并入的部分劃出,復為秦淮區。1966年8月,改名遵義區。1973年12月,復名秦淮區。1995原雨花臺區的紅花鎮劃入。原白下區1933年始為第二區。1955年8月改名白下區。1960年建白下人民公社,下屬5個分社。1962年復稱白下區。1967年改名朝陽區。1973年復稱白下區。1995年雨花臺區的石門坎鎮劃入。2002年建鄴區的朝天宮街道、止馬營街道劃屬白下區。2013年2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南京市秦淮區、白下區,以原秦淮區、白下區行政區域合并而成新的秦淮區行政區域。同年3月,新的秦淮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點擊加載圖片
棲霞區,因轄區內有著名的棲霞山,以山命區名。
1955年8月,第九區改稱棲霞區。1958年并入郊區。1963年復置棲霞區,沿用至今。
點擊加載圖片
雨花臺區,因轄區境內有著名的游覽勝地“雨花臺”得名。
雨花臺名南朝劉宋山謙之《丹陽記》已見著錄。有梁代高僧“云光說法,感天雨花”傳說。1955年9月,第十區改名為雨花臺區,沿用至今。
點擊加載圖片
浦口區,因浦口城得名。
“浦”即水邊。明初,明太祖定都金陵,洪武四年(1371)于長江北畔浦子口處修筑城池,命名浦口城,又名浦子口城;至此,浦口城及其周邊區域泛稱浦口。2002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浦口區和江浦縣,以原兩區縣所轄區域,成立南京市新的浦口區。
點擊加載圖片
六合區,因六合山得名。
隋開皇四年(584年),因境內的定山有寒山、獅子山、雙雞山、芙蓉山、高妙山、石人山六峰,峰連環合而稱“六合山”,六合因此得名。簡稱六,因六合得名。
點擊加載圖片
江寧區,寓“江外無事,寧靜于此”之意。
1949年12月,江寧縣由鎮江專區改屬南京市。1950年1月,復屬鎮江專區。1958年7月,劃歸南京市。1962年5月,復劃歸鎮江專區。1971年3月,再次劃歸南京市。2000年12月,撤江寧縣改設南京市江寧區。寓“江外無事,寧靜于此”之意。
點擊加載圖片
溧水區,因溧水得名。
溧水古稱瀨水,系古水道名。吳語瀨、溧相近,至秦以溧名縣,建溧陽縣。隋朝開皇年間,置溧水縣。2013年2月,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以原溧水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溧水區的行政區域。
點擊加載圖片
高淳區,沿用宋時曾用的高淳鎮名稱。
明朝弘治年間從溧水縣分出西南七鄉置高淳縣,原高淳鎮更名為淳溪鎮,縣名為高淳縣。春秋時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成立瀨渚邑。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改名為陵平。公元前529年楚國攻打吳國,占領陵平,更名為平陵。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更名為溧陽縣。三國吳時,廢溧陽縣建制,在原縣境東部置永平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又恢復設立溧陽縣。明朝弘治年間從溧水縣分出置高淳縣。2013年由高淳縣更名為高淳區,沿用至今。
點擊加載圖片